第十一章、蝼蚁草芥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是勋突然之间面色大改,堆满了诚挚的笑容,竟然喝退兵卒,亲自过来解开韩耀的绑缚。韩耀暗喜,心说这是愿意收留我啦,只要抱紧了这条粗腿,还怕将来不能够出人头地吗?
解缚之后,是勋即将韩耀让至偏席,请他坐下,柔声说道:“原来是先生献计于韩忠,欲诈降于我——先生有此慧心,能施妙计,复敢亲身前来献印,胆色亦足可嘉。放之于古,先生乃苏季子之侪者乎?”
想当年战国之时,苏秦为燕昭王作间,削弱齐国,无论智谋还是胆色,都为一时之才杰(当然啦,其实这人身上还有很多疑点,恐怕多为史迁误记),如今是勋拿来以比韩耀,韩之昱这份激动啊——能识吾者,唯是公也!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敢不竭诚效命?
可是他赌咒发誓的话还没能说出来,就被是勋摆摆手给阻止了,就听是勋继续说道:“不瞒先生,若非孔明提醒……”说着话瞥了一眼旁边的诸葛亮——“吾竟几陷此圈套之中。勋自从丞相以来,南征北战,自诩智计无双,不料世间竟有先生!然而此番因辽东之乱,率军前来,所至破竹,竟无敌手,思之颇使人憾¤◆,。若放先生返辽,未知可有御某之策否?”我要是放你回去呢,你能帮忙公孙家打败我吗,我很好奇哪。
韩耀赶紧撇清:“吾非辽东旧臣,唯寄居韩忠门下耳,何有爱于公孙氏?况公孙氏不能识人,何如是公?耀愿追随是公。建立功业。垂名竹帛。不愿归辽。”
是勋摇了摇头:“先生大才,惜乎未有远名,吾处池浅,难纳蛟龙。若先生归辽,能使公孙氏御我,则吾便可荐先生于丞相,以展长才,异日名位不在勋下也。先生毋虑。公孙氏缶底游鱼而已,即用先生,亦终难脱覆亡之途。先生但归无妨……”
是勋是临时起意,语言组织得不是很好,这故意把人放走,让他为公孙氏所用,再来抵御自己,放在小说里真是惺惺惜惺惺的好桥段啊,真在现实当中,怎么听怎么别扭——对方能够相信吗?自己是不是太过低估这韩耀的智商了?
然而事实证明。对于某些人的智商,从来只会高估。而永远不可能低估——再怎么不合理,架不住人家会脑补啊!韩耀恍然大悟地道:“是公莫非欲使某为间乎?”
对对对,是勋赶紧顺杆爬,说我就是这个意思,先生闻弦歌而识雅意,果天下才智之士也!
那么大一个官儿,那么著名一个人物,不住口地恭维自己,听得韩耀不禁满脸飞花,全身骨头都自觉轻了三分。一时间,仿佛有一股热气自丹田而起,直冲顶门,即便明知为间者危险万分,也忍不住就一口答应下来:“是公有命,耀安敢不从!然……”这人倒还并非彻底的废物,突然间想起一事来,就又突然间泄了气:“便吾有千条妙计,公孙家不用,奈何?”我只是一个小人物啊,也就您慧眼识英才了,公孙氏君臣可没有这份好眼力啊,我是回去了,他们不理我可怎么办?
是勋继续灌迷汤:“先生身处局中,难免障目——乃以先生之智,此易与耳。今我将韩忠印信,交还先生,先生可回报公孙康,云韩忠不用先生之计,乃至蹉跌。大敌当前,公孙康必然求贤若渴,先生即将本可于昌黎城下尽覆我军之计告之,彼又岂有不信用之理?”
韩耀一听啥,我有可以覆灭幽州军的计谋?我怎么都不知道啊!不禁把疑惑的目光投向是勋。
是勋微微一笑:“我命韩忠将舟船献出,本可献其半数,并凿其舟底,而以黏胶覆之,簇然若新。待我舟行水中,黏胶化开,自然沉覆,韩忠趁机驾舟杀出,则败我不难也。”
韩耀恍然大悟地一拍腿:“原来还有此等计谋!”
是勋心说哪有此等计谋,你以为在船底挖窟窿这么简单啊,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而且我傻的啊,敌人交付的船只,不仔细检查就肯上去?然而世间很多计谋本便是如此,大道理总能说得通,具体细节问题么——士大夫们一般不会去考虑。他紧盯着韩耀的双眼,语速放缓,语气变得低沉,就跟催眠似的,一字一顿地说道:“即此计,以先生之智,亦必能得。奈何韩忠不允献舟,先生乃未深思也;若其允时,先生难道不可得之乎?”
以你的智谋,你应该能想得到啊……你再好好想想,是不是这计策就在自己脑子里,就差一点点契机,所以才没能向韩忠献言?
韩耀本来就已经飘飘然了,再听是勋这么一说,仿佛果然,这计策以自己的能耐,就断无想不出来道理。只恨那韩忠不纳良言,以至身死城破……他活该!
是勋忽悠完了韩耀,把韩忠的“辽东属国都尉印”交还给他,还给了他一匹马、一条船,以及所需干粮、盘缠,亲自送他上路。等到返回营帐,天都快要大亮了,估计昌黎城中的残敌也都清得差不多了,于是吩咐,进城补觉去!
诸葛亮跟在身边,终于逮着机会询问是勋了:“先生此计,乃可售乎?吾观韩耀,妄人也,恐难为间。”
是勋撇一撇嘴:“公孙康若用此人,不必为间,自然挫败;公孙康不用此人,于我亦何伤耶?吾料若柳毅在,或能见其妄也,今阳仪用事,未必无隙可乘。”反正我也是临时起意,想要变废为宝,不是真经过仔细筹谋的,成与不成,都没什么害处。
就此进入昌黎城内,是勋自去补觉,属吏们黑着眼圈处理善后事宜,只待主公睡足了,便即启程渡河。其间自然也难免审讯俘虏。虽说对于公孙度去世之事。俘虏们大多一脸的茫然。只是众人先入为主,都没往心里去——如此大事,襄平暂时封锁消息,前线的小卒尚未听闻,也在情喇中啊。
再说那韩耀乘船渡过大凌河,一路打马扬鞭,不日便抵达襄平,请守门小吏帮忙通传。说昌黎已失,韩忠之弟韩之昱怀印逃归。其实当日城破之际,逃散的兵卒亦不在少数,迟早会有人将消息传回襄平城内的,问题他们都没有是勋赠与的舟、马,所以韩耀第一个跑回来。
襄平城内,自然是阳仪用事,正忙着整备物资,调动兵马,陆续往大辽水畔开拔呢。闻讯忙唤韩耀来见。昌黎失守,本在意料之中。韩忠殉难,对于阳仪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问题幽州军数量究竟有多少,兵质如何,想要得到第一手情报,还必须得询问前线逃归之人啊。
韩耀整顿仪容,涤尽风尘,又索要了几口酒吃,即以酒意壮胆,来见阳仪。见了面阳仪就是一愣,心说这人跟韩忠的相貌差得很远啊,怎么说是兄弟了?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远亲,相隔在三代以上。
当下细问昌黎的战事,韩耀在途中就已经打好了腹稿,开口便道:“幽州军总势不下十万,战兵半之,旌帜蔽天,来攻昌黎。于城下歇兵仅一日也,便推出六十架礟车,并冲车、云梯无数……”干脆把敌人的数量和武器装备全都翻了一倍,还把在城下整备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阳仪闻言大惊,心说根据情报探查,是勋最多只能拿出三五万人来啊,怎么就能有十万了?“其曹操自冀州益其众耶?”是曹操从冀州给他派来了增援的兵马吗?韩耀随口答道:“公言是也,料必如此。”
接着韩耀就说啦,韩忠见敌势太大,不敢出城应战,只得固守,结果仅仅半日,城池即至陷落的边缘。是自己献上妙策,并且主动请令前往是勋营中,欲行缓兵之计——至于献印云云,则干脆不提。
阳仪也不傻,当即皱眉:“是勋多智,此计恐难诓之也。”韩耀本来还想夸口,说自己怎么把是勋给唬得一愣一愣的,突然听闻阳仪插嘴,赶紧临时改词儿:“阳公明见,是勋果以我为诈也,即欲斩之,是某故仰天大笑三声,是勋多疑,乃复问之……”
在韩耀嘴里,自己的形象是绝对光辉闪亮啊,就如同后来去曹营献诈降书的阚德润一般——当然啦,那是后世小说家语,韩之昱是从未听说过的。他“哈哈哈”大笑三声,嘲讽是勋不过如此而已,是勋便命士卒将其领回,重新审问。韩耀就说啦,君若允降,既能得辽东人心,又可避免士卒无谓的折损;若不允降,城内千众一心,又无退路,必然死战,你在这城下要是损失大了,还怎么去对敌辽东军主力,攻打襄平城呢?
是勋就问啦,你说你不是诈降,那么以何为证呢?韩耀说我愿意先把城内所拘押的舟船都献出来,你可以派一支兵马监看昌黎,主力渡河,继续挺进——兵贵神速,若能快速突向襄平,定能打公孙家一个冷不防……
阳仪听到这里,不禁吃惊,质问道:“汝果诈耶?此非为是勋谋乎?”韩耀笑道:“非也。吾得返城,即说韩将军,使释舟之半,皆凿孔而涂以黏胶,则舟至半渡,必然倾覆,韩将军可驾余舟杀出,乃可重创敌军也。”
本来公孙度两大亲信,阳仪理民、柳毅统军,如今柳毅不在,阳仪趁机把手向军中伸展——但事实上,他是不怎么懂军事的,故此听了韩耀的话,仿佛确实有理,不禁赞叹道:“真妙计也——然可得售乎?”
韩耀故意长叹一声:“惜乎韩将军胆怯,不敢出战,竟而不用某之奇策,反欲夤夜修城,于是触是勋之怒。幽州军燃火而攻,韩将军自知不免,乃自刭矣。吾抢得其印,匆匆乘舟遁出,幸免为敌所得——乃急来报阳公,敌军势大,不易御也,需早作准备……”
说到这儿,突然又一转折:“然,阳公若能听我,耀观十万大军,不过蝼蚁,是勋宏辅,亦草芥耳!”(未完待续……)
是勋突然之间面色大改,堆满了诚挚的笑容,竟然喝退兵卒,亲自过来解开韩耀的绑缚。韩耀暗喜,心说这是愿意收留我啦,只要抱紧了这条粗腿,还怕将来不能够出人头地吗?
解缚之后,是勋即将韩耀让至偏席,请他坐下,柔声说道:“原来是先生献计于韩忠,欲诈降于我——先生有此慧心,能施妙计,复敢亲身前来献印,胆色亦足可嘉。放之于古,先生乃苏季子之侪者乎?”
想当年战国之时,苏秦为燕昭王作间,削弱齐国,无论智谋还是胆色,都为一时之才杰(当然啦,其实这人身上还有很多疑点,恐怕多为史迁误记),如今是勋拿来以比韩耀,韩之昱这份激动啊——能识吾者,唯是公也!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敢不竭诚效命?
可是他赌咒发誓的话还没能说出来,就被是勋摆摆手给阻止了,就听是勋继续说道:“不瞒先生,若非孔明提醒……”说着话瞥了一眼旁边的诸葛亮——“吾竟几陷此圈套之中。勋自从丞相以来,南征北战,自诩智计无双,不料世间竟有先生!然而此番因辽东之乱,率军前来,所至破竹,竟无敌手,思之颇使人憾¤◆,。若放先生返辽,未知可有御某之策否?”我要是放你回去呢,你能帮忙公孙家打败我吗,我很好奇哪。
韩耀赶紧撇清:“吾非辽东旧臣,唯寄居韩忠门下耳,何有爱于公孙氏?况公孙氏不能识人,何如是公?耀愿追随是公。建立功业。垂名竹帛。不愿归辽。”
是勋摇了摇头:“先生大才,惜乎未有远名,吾处池浅,难纳蛟龙。若先生归辽,能使公孙氏御我,则吾便可荐先生于丞相,以展长才,异日名位不在勋下也。先生毋虑。公孙氏缶底游鱼而已,即用先生,亦终难脱覆亡之途。先生但归无妨……”
是勋是临时起意,语言组织得不是很好,这故意把人放走,让他为公孙氏所用,再来抵御自己,放在小说里真是惺惺惜惺惺的好桥段啊,真在现实当中,怎么听怎么别扭——对方能够相信吗?自己是不是太过低估这韩耀的智商了?
然而事实证明。对于某些人的智商,从来只会高估。而永远不可能低估——再怎么不合理,架不住人家会脑补啊!韩耀恍然大悟地道:“是公莫非欲使某为间乎?”
对对对,是勋赶紧顺杆爬,说我就是这个意思,先生闻弦歌而识雅意,果天下才智之士也!
那么大一个官儿,那么著名一个人物,不住口地恭维自己,听得韩耀不禁满脸飞花,全身骨头都自觉轻了三分。一时间,仿佛有一股热气自丹田而起,直冲顶门,即便明知为间者危险万分,也忍不住就一口答应下来:“是公有命,耀安敢不从!然……”这人倒还并非彻底的废物,突然间想起一事来,就又突然间泄了气:“便吾有千条妙计,公孙家不用,奈何?”我只是一个小人物啊,也就您慧眼识英才了,公孙氏君臣可没有这份好眼力啊,我是回去了,他们不理我可怎么办?
是勋继续灌迷汤:“先生身处局中,难免障目——乃以先生之智,此易与耳。今我将韩忠印信,交还先生,先生可回报公孙康,云韩忠不用先生之计,乃至蹉跌。大敌当前,公孙康必然求贤若渴,先生即将本可于昌黎城下尽覆我军之计告之,彼又岂有不信用之理?”
韩耀一听啥,我有可以覆灭幽州军的计谋?我怎么都不知道啊!不禁把疑惑的目光投向是勋。
是勋微微一笑:“我命韩忠将舟船献出,本可献其半数,并凿其舟底,而以黏胶覆之,簇然若新。待我舟行水中,黏胶化开,自然沉覆,韩忠趁机驾舟杀出,则败我不难也。”
韩耀恍然大悟地一拍腿:“原来还有此等计谋!”
是勋心说哪有此等计谋,你以为在船底挖窟窿这么简单啊,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而且我傻的啊,敌人交付的船只,不仔细检查就肯上去?然而世间很多计谋本便是如此,大道理总能说得通,具体细节问题么——士大夫们一般不会去考虑。他紧盯着韩耀的双眼,语速放缓,语气变得低沉,就跟催眠似的,一字一顿地说道:“即此计,以先生之智,亦必能得。奈何韩忠不允献舟,先生乃未深思也;若其允时,先生难道不可得之乎?”
以你的智谋,你应该能想得到啊……你再好好想想,是不是这计策就在自己脑子里,就差一点点契机,所以才没能向韩忠献言?
韩耀本来就已经飘飘然了,再听是勋这么一说,仿佛果然,这计策以自己的能耐,就断无想不出来道理。只恨那韩忠不纳良言,以至身死城破……他活该!
是勋忽悠完了韩耀,把韩忠的“辽东属国都尉印”交还给他,还给了他一匹马、一条船,以及所需干粮、盘缠,亲自送他上路。等到返回营帐,天都快要大亮了,估计昌黎城中的残敌也都清得差不多了,于是吩咐,进城补觉去!
诸葛亮跟在身边,终于逮着机会询问是勋了:“先生此计,乃可售乎?吾观韩耀,妄人也,恐难为间。”
是勋撇一撇嘴:“公孙康若用此人,不必为间,自然挫败;公孙康不用此人,于我亦何伤耶?吾料若柳毅在,或能见其妄也,今阳仪用事,未必无隙可乘。”反正我也是临时起意,想要变废为宝,不是真经过仔细筹谋的,成与不成,都没什么害处。
就此进入昌黎城内,是勋自去补觉,属吏们黑着眼圈处理善后事宜,只待主公睡足了,便即启程渡河。其间自然也难免审讯俘虏。虽说对于公孙度去世之事。俘虏们大多一脸的茫然。只是众人先入为主,都没往心里去——如此大事,襄平暂时封锁消息,前线的小卒尚未听闻,也在情喇中啊。
再说那韩耀乘船渡过大凌河,一路打马扬鞭,不日便抵达襄平,请守门小吏帮忙通传。说昌黎已失,韩忠之弟韩之昱怀印逃归。其实当日城破之际,逃散的兵卒亦不在少数,迟早会有人将消息传回襄平城内的,问题他们都没有是勋赠与的舟、马,所以韩耀第一个跑回来。
襄平城内,自然是阳仪用事,正忙着整备物资,调动兵马,陆续往大辽水畔开拔呢。闻讯忙唤韩耀来见。昌黎失守,本在意料之中。韩忠殉难,对于阳仪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问题幽州军数量究竟有多少,兵质如何,想要得到第一手情报,还必须得询问前线逃归之人啊。
韩耀整顿仪容,涤尽风尘,又索要了几口酒吃,即以酒意壮胆,来见阳仪。见了面阳仪就是一愣,心说这人跟韩忠的相貌差得很远啊,怎么说是兄弟了?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远亲,相隔在三代以上。
当下细问昌黎的战事,韩耀在途中就已经打好了腹稿,开口便道:“幽州军总势不下十万,战兵半之,旌帜蔽天,来攻昌黎。于城下歇兵仅一日也,便推出六十架礟车,并冲车、云梯无数……”干脆把敌人的数量和武器装备全都翻了一倍,还把在城下整备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阳仪闻言大惊,心说根据情报探查,是勋最多只能拿出三五万人来啊,怎么就能有十万了?“其曹操自冀州益其众耶?”是曹操从冀州给他派来了增援的兵马吗?韩耀随口答道:“公言是也,料必如此。”
接着韩耀就说啦,韩忠见敌势太大,不敢出城应战,只得固守,结果仅仅半日,城池即至陷落的边缘。是自己献上妙策,并且主动请令前往是勋营中,欲行缓兵之计——至于献印云云,则干脆不提。
阳仪也不傻,当即皱眉:“是勋多智,此计恐难诓之也。”韩耀本来还想夸口,说自己怎么把是勋给唬得一愣一愣的,突然听闻阳仪插嘴,赶紧临时改词儿:“阳公明见,是勋果以我为诈也,即欲斩之,是某故仰天大笑三声,是勋多疑,乃复问之……”
在韩耀嘴里,自己的形象是绝对光辉闪亮啊,就如同后来去曹营献诈降书的阚德润一般——当然啦,那是后世小说家语,韩之昱是从未听说过的。他“哈哈哈”大笑三声,嘲讽是勋不过如此而已,是勋便命士卒将其领回,重新审问。韩耀就说啦,君若允降,既能得辽东人心,又可避免士卒无谓的折损;若不允降,城内千众一心,又无退路,必然死战,你在这城下要是损失大了,还怎么去对敌辽东军主力,攻打襄平城呢?
是勋就问啦,你说你不是诈降,那么以何为证呢?韩耀说我愿意先把城内所拘押的舟船都献出来,你可以派一支兵马监看昌黎,主力渡河,继续挺进——兵贵神速,若能快速突向襄平,定能打公孙家一个冷不防……
阳仪听到这里,不禁吃惊,质问道:“汝果诈耶?此非为是勋谋乎?”韩耀笑道:“非也。吾得返城,即说韩将军,使释舟之半,皆凿孔而涂以黏胶,则舟至半渡,必然倾覆,韩将军可驾余舟杀出,乃可重创敌军也。”
本来公孙度两大亲信,阳仪理民、柳毅统军,如今柳毅不在,阳仪趁机把手向军中伸展——但事实上,他是不怎么懂军事的,故此听了韩耀的话,仿佛确实有理,不禁赞叹道:“真妙计也——然可得售乎?”
韩耀故意长叹一声:“惜乎韩将军胆怯,不敢出战,竟而不用某之奇策,反欲夤夜修城,于是触是勋之怒。幽州军燃火而攻,韩将军自知不免,乃自刭矣。吾抢得其印,匆匆乘舟遁出,幸免为敌所得——乃急来报阳公,敌军势大,不易御也,需早作准备……”
说到这儿,突然又一转折:“然,阳公若能听我,耀观十万大军,不过蝼蚁,是勋宏辅,亦草芥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