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静坐战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其实,在伯坦果德战役期间,巴军高层就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开始着手调整兵力部署。
当然,重点依然是克什米尔。
不管怎么打,巴基斯坦绝对不会让出已经占领的印控克什米尔,而且会逼迫印度当局接受既成事实。
只是,守住克什米尔,需要的只是步兵。
在克什米尔,装甲兵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再说,已经打下查谟,也就没有必要把主力部队放在这里了。
接下来,就是阿姆利则。
只是,攻打阿姆利则,显然困难得多。
为啥?
阿姆利则在印度河平原上,而且是印军重点守卫的边境军事重镇,不但有数十万印军的主力部队,还有严密的防线。
其实,这也是巴军之前不愿意打阿姆利则的关键所在。
关键就是,巴军没有兵力优势。
在整场战争中,巴军从上到下,对兵力问题都极为敏感,而且一直认为在兵力上存在的问题会导致严重后果。
为此,巴军在作战的时候,都显得小心翼翼。
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兵力优势,巴军甚至愿意选择防守,也不愿意进攻,哪怕需要在本土打防御战。
显然,这也正是巴军在拉合尔死守了半个月的原因。
说得更直接一些,巴军明显有点胆怯。
当然,也没啥好奇怪的。
之前的几次印巴战争,巴军全都输了,而且输得非常彻底。
特别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在主动发起进攻的情况下,巴军依然迅速战败,最终还被印度肢解。
数十年来,在战略层面上,巴基斯坦一直处于防守的位置。
在国防建设上,巴基斯坦也始终以战略防御为重点。
虽然巴军一向强调进攻,特别是巴基斯坦空军,但是归根结底,巴军强调的进攻都只是战术与战役层面上的进攻。
简单的说,就是以攻代守。
为啥?
巴基斯坦的战略纵深太浅了,如果打得不够积极,就有灭国的危险,因此在战术层面上必须积极主动。
现在,位置调换,巴军反到不太适应了。
当然,这也跟巴军没有类似的准备有关。
什么准备?
巴军高层压根就没有想过能够在印度境内打一场进攻战,更别说是大规模战略进攻,一次围歼数十万印军那样的大会战!
说得直接一点,巴军连这方面的作战预案都没有!
过去几十年,巴军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预案,全都是围绕着本土防御展开,即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击败印军。
当然,这样的预案,决定了巴基斯坦的国防建设。
此外,在日常训练与演习中,巴军也主要是依托本土作战。
总而言之,在发现需要到印度境内打一场歼灭战的时候,巴军高层才猛然发现,手里没有现成的作战方案。
怎么办?
当然是赶紧制订作战方案。
此外,就是调兵遣将。
当然,还有前期的侦查工作。
结果就是,巴军需要足够多的时间为攻打阿姆利则做准备。
在此期间,主动权落到了印军手上。
只是,这么说不够准确。
当时,印军的麻烦更大。
什么麻烦?
回到伯坦果德,并且恢复这座城市的秩序,为100多万平民提供生活物资,并且清理战争废墟。
从某种意义上讲,伯坦果德的100多万战争难民才是天大的问题。
当然,印军没有放弃反攻克什米尔的念头。
在重回伯坦果德之后,印军就发起了反击。
什么反击?
针对查谟的反击。
可惜,在连着发动了几次进攻之后,印军高层才意识到,只靠步兵,根本不可能突破巴军的防线。
很简单,在平原地区作战,步兵几乎就是去送死。
那么,在山地呢?
同样是送死。
印军在积极反击,巴军也在积极加强防御部署。
跟过去几十年的情况一样,巴军所做的,其实就是通过设置据点等方式,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主要道路与山谷。
虽然巴军的防线不够严密,无法阻止印军的渗透作战,但是足够让印军的反击行动化为泡影。
其实,这些零散的据点,足以让印军的大规模反击行泡汤。
为啥?
巴军掌握着制空权,还有足够多的远程炮兵。
如果只是菱形的渗透作战,问题还不大,印军也不可能靠渗透到巴军防线后方的小股部队夺回失地。
大规模进攻,就得考虑巴军的远程打击了。
显然,在山地作战,最多也就只是给巴军制造一些麻烦。
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军的边防部队与山地部队给巴军制造的麻烦还少吗?
要说应付小规模交战的经验,恐怕还没有哪支部队比得上巴基斯坦陆军的山地部队。
此外,随着战线稳定下来,巴基斯坦的边防军被派了上去,做为主力的山地部队被陆续撤了下来。
其实,印军在反击行动中的伤亡更加惨重。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反击的最初阶段,印军每天伤亡官兵数百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由远程炮火造成。
巨大的伤亡,严重的挫败了印军的士气。
虽然印度当局,以及印军高层不愿意承认战败,更不愿意接受既成事实,但是前线的印军将士却不想为了政治家的野心去送死。
结果就是,在经过了最初半个多月的反击之后,印军前线部队普遍开始后撤,准确的说是开小差。
啥意思?
印军高层下达了反击命令,前线部队却不会执行,或者说执行不到位。
打到后期,印军前线部队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隔着战线朝巴军哨所放冷枪。
如果上面的压力太大,就把迫击炮送上来开几炮。
总而言之,不止是士兵,连基层军官都心灰意冷。
这样的军队,还能打胜仗?
当然,在经过了最初半个月的反击之后,印军高层也认识到,继续反击就是让官兵去送死。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稳住战线就不错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新形成的战线上,也就是克什米尔与印度的边境线上,双方进入了静坐战阶段,都没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多只是偶尔放冷枪,提醒对方,自己还在防线上。
其实,在伯坦果德战役期间,巴军高层就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开始着手调整兵力部署。
当然,重点依然是克什米尔。
不管怎么打,巴基斯坦绝对不会让出已经占领的印控克什米尔,而且会逼迫印度当局接受既成事实。
只是,守住克什米尔,需要的只是步兵。
在克什米尔,装甲兵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再说,已经打下查谟,也就没有必要把主力部队放在这里了。
接下来,就是阿姆利则。
只是,攻打阿姆利则,显然困难得多。
为啥?
阿姆利则在印度河平原上,而且是印军重点守卫的边境军事重镇,不但有数十万印军的主力部队,还有严密的防线。
其实,这也是巴军之前不愿意打阿姆利则的关键所在。
关键就是,巴军没有兵力优势。
在整场战争中,巴军从上到下,对兵力问题都极为敏感,而且一直认为在兵力上存在的问题会导致严重后果。
为此,巴军在作战的时候,都显得小心翼翼。
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兵力优势,巴军甚至愿意选择防守,也不愿意进攻,哪怕需要在本土打防御战。
显然,这也正是巴军在拉合尔死守了半个月的原因。
说得更直接一些,巴军明显有点胆怯。
当然,也没啥好奇怪的。
之前的几次印巴战争,巴军全都输了,而且输得非常彻底。
特别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在主动发起进攻的情况下,巴军依然迅速战败,最终还被印度肢解。
数十年来,在战略层面上,巴基斯坦一直处于防守的位置。
在国防建设上,巴基斯坦也始终以战略防御为重点。
虽然巴军一向强调进攻,特别是巴基斯坦空军,但是归根结底,巴军强调的进攻都只是战术与战役层面上的进攻。
简单的说,就是以攻代守。
为啥?
巴基斯坦的战略纵深太浅了,如果打得不够积极,就有灭国的危险,因此在战术层面上必须积极主动。
现在,位置调换,巴军反到不太适应了。
当然,这也跟巴军没有类似的准备有关。
什么准备?
巴军高层压根就没有想过能够在印度境内打一场进攻战,更别说是大规模战略进攻,一次围歼数十万印军那样的大会战!
说得直接一点,巴军连这方面的作战预案都没有!
过去几十年,巴军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预案,全都是围绕着本土防御展开,即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击败印军。
当然,这样的预案,决定了巴基斯坦的国防建设。
此外,在日常训练与演习中,巴军也主要是依托本土作战。
总而言之,在发现需要到印度境内打一场歼灭战的时候,巴军高层才猛然发现,手里没有现成的作战方案。
怎么办?
当然是赶紧制订作战方案。
此外,就是调兵遣将。
当然,还有前期的侦查工作。
结果就是,巴军需要足够多的时间为攻打阿姆利则做准备。
在此期间,主动权落到了印军手上。
只是,这么说不够准确。
当时,印军的麻烦更大。
什么麻烦?
回到伯坦果德,并且恢复这座城市的秩序,为100多万平民提供生活物资,并且清理战争废墟。
从某种意义上讲,伯坦果德的100多万战争难民才是天大的问题。
当然,印军没有放弃反攻克什米尔的念头。
在重回伯坦果德之后,印军就发起了反击。
什么反击?
针对查谟的反击。
可惜,在连着发动了几次进攻之后,印军高层才意识到,只靠步兵,根本不可能突破巴军的防线。
很简单,在平原地区作战,步兵几乎就是去送死。
那么,在山地呢?
同样是送死。
印军在积极反击,巴军也在积极加强防御部署。
跟过去几十年的情况一样,巴军所做的,其实就是通过设置据点等方式,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主要道路与山谷。
虽然巴军的防线不够严密,无法阻止印军的渗透作战,但是足够让印军的反击行动化为泡影。
其实,这些零散的据点,足以让印军的大规模反击行泡汤。
为啥?
巴军掌握着制空权,还有足够多的远程炮兵。
如果只是菱形的渗透作战,问题还不大,印军也不可能靠渗透到巴军防线后方的小股部队夺回失地。
大规模进攻,就得考虑巴军的远程打击了。
显然,在山地作战,最多也就只是给巴军制造一些麻烦。
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军的边防部队与山地部队给巴军制造的麻烦还少吗?
要说应付小规模交战的经验,恐怕还没有哪支部队比得上巴基斯坦陆军的山地部队。
此外,随着战线稳定下来,巴基斯坦的边防军被派了上去,做为主力的山地部队被陆续撤了下来。
其实,印军在反击行动中的伤亡更加惨重。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反击的最初阶段,印军每天伤亡官兵数百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由远程炮火造成。
巨大的伤亡,严重的挫败了印军的士气。
虽然印度当局,以及印军高层不愿意承认战败,更不愿意接受既成事实,但是前线的印军将士却不想为了政治家的野心去送死。
结果就是,在经过了最初半个多月的反击之后,印军前线部队普遍开始后撤,准确的说是开小差。
啥意思?
印军高层下达了反击命令,前线部队却不会执行,或者说执行不到位。
打到后期,印军前线部队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隔着战线朝巴军哨所放冷枪。
如果上面的压力太大,就把迫击炮送上来开几炮。
总而言之,不止是士兵,连基层军官都心灰意冷。
这样的军队,还能打胜仗?
当然,在经过了最初半个月的反击之后,印军高层也认识到,继续反击就是让官兵去送死。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稳住战线就不错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新形成的战线上,也就是克什米尔与印度的边境线上,双方进入了静坐战阶段,都没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多只是偶尔放冷枪,提醒对方,自己还在防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