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尘封三十年的真相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董韶华想一展抱负,更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次失利,回乡路上,心中愁苦。进了村里,步行回去,一路都有人询问,更觉心间熬了一块黄连,苦味直溢。
走进巷子,已在想要如何跟妻子说这事。行了一半,忽然听见银铃笑声,抬头看去,阿月已颠着步子急奔过来,浑圆而小的身子似充满了力量,看的他双眼一热。顺势将她抱起,阿月已咯咯直笑:“爹爹终于回来了。”
于她而言,爹爹回来就是美好的事,其他的她并不懂,也不知。正想着,已被他高举过头,驾在脖子上:“阿月又重了。”
阿月只知长辈说胖些好,已然将它当做赞美的词,笑声依旧清脆:“爹爹也要重重的。”
董韶华笑了笑,刚散了的苦涩又因愧疚而重新席卷。进了院落,长青和长善都上学未归,方巧巧正坐在门口缝补衣裳。
初嫁他时,她哪里会做这些,如今却犹如熟手了。董韶华暗叹,唤了一声“巧巧”。前头的美妇人抬头,已是诧异她自然知道丈夫这个日子回来是有异的,正常的科举时间她可打听的清楚。只是半会,就掩了疑色,起身笑道:“大郎回来啦。”又瞧笑的欢喜的女儿,轻责,“快下来,让你爹爹好好歇着。”
阿月这回没执拗,乖巧下来,坐在木桌前和董韶华东拉西扯,能和爹娘一块说话就很开心了。
夜里等哄睡了儿女,董韶华迟疑再三,还未开口,方巧巧已叉腰说道:“大郎,三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们等得起,少了进取心才教人难受。”
短短几句说的董韶华自叹不如,他倒还没妻子看的豁达。暗自想着,定会好好担负起这董家重责,不教妻子儿女过一世苦日子。
一晃,阿月已六岁。
乡下姑娘都是不去私塾学堂的,早早和家人去地里干活,或者在家学炊事。只是董韶华知晓儿穷养,女富养,活都不怎么让阿月做,宁可自己苦些。因此多是在家做活,闲时便看书,比一般姑娘都养的白净,甚至比一般的男童都要有学识。
腊月昼短,阿月等了一日的雪又没下。自从在书里瞧见“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的句子,她便觉雪景美得不行,可惜呀,长辈说这里从不下雪。
京城,已是银光盖天,染的天地点寸皆白。
慕家大门口,却高悬白灯笼,大大的奠字在冬日徒增悲凉,往来而行的人瞧见,更觉萧瑟。
慕正林,慕家嫡长孙,外出骑马狂奔,坠马而亡。
老太太躺在床上已三日未下地,悲痛的几乎无法吞咽任何食物。慕家太太,慕正林的亲生母亲丁氏自己已是悲痛欲绝,却仍要服侍在婆婆床前,劝着用食。
老太太一开口,声音喑哑,嗓子也痛的干裂:“最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你怎的就不劝劝,让他别在寒冬腊月天出门?地上有冰,滑得很,若不是你这做母亲的不教,又怎会出事。”
丁氏心里苦着,平日她教儿子,她这做祖母的却一味惯着。夫君又常年在边城,做儿媳的还敢背着丈夫忤逆婆婆不成?这会儿子去了,老太太将帽子全扣自己头上,百口莫辩,真真是里外痛着。
慕正林的妻子宋氏和女儿慕紫早已哭晕过去,被人送回房里。
两人正哭的断肠,管家在外头急声“老爷回来了”。
丁氏蓦地一颤,心头更是扎针般。她与慕宣只有一子,以这年纪再生养已无可能。这便意味着,慕家嫡传要断了。老太太责备她,只怕那素来待她寡淡的慕宣也要怒斥她了吧。
慕宣刚过一个甲子,六十须发已是花白。他乃是武将出身,又严律守己,虽然年长,脊背却比一般年轻人挺的更直,显得威仪慑人。今年获得圣上恩准回京过大寿,谁想刚进京城,就听见噩耗。当即一口血由胸口闷出,浑浑噩噩。
一进屋内,便听见老母亲的哭声,他当即跪下:“母亲。”
老太太看着儿子,哭的更痛:“你怎的才回来。”
慕宣看了一眼妻子丁氏,皆是憔悴痛色,没有多言,好好安抚了娘亲。
老太太又痛哭出声:“可怜我们慕家的血脉,可怜我的孙儿……”
虽说慕宣还有一子,却是与妾侍所生。老太太素来是偏袒尽了嫡出的,对那庶长孙毫无感情,如今慕正林一去,当真是割掉心头肉。
秦嬷嬷伺候多年,也在旁抹泪。只是听着老太太一口一个嫡孙,又见太太丁氏可怜,便想起了过世的慕正林。这胡思乱想一番,不知为何想到了当年被休的凤娘,还有在云兴街上瞧见的那与少爷面貌相似的年轻男子……
想法刚冒尖,已被自己吓了一跳。
老太太唤了她几声,想叫她拿痰盂,见她愣神,又气又伤:“阿秦!”
秦嬷嬷一个回神,老太太已满面怒容:“连你也要气死我这老太婆?!”
“老太太息怒。”秦嬷嬷跪在前头说道,“老奴方才想起件事儿。”见她在听,又看了看慕宣,这才小心说道,“三年前,老奴在街上瞧见一人,与少爷生的十分像,实打实是老爷年轻时的模样,与老太爷也颇有几分神似。”
老太太冷笑:“长的再像又如何,也不能替了我孙儿。”
秦嬷嬷说道:“老奴只是想起……想起当年凤娘走后不久,不是曾来信一封?”
慕宣面色一变,紧盯秦嬷嬷。当年休妻后,他也派人去寻过凤娘,想叫人安顿她,接济些钱财安家。可却一直苦寻无法,这么多年,已成心病。
老太太当事儿过去许久,也不顾儿子就在前头:“继续说。”
秦嬷嬷这才说道:“老太太将那信当成是凤娘舔着脸求合的,便撕了。老奴将信清理出去时,曾无意瞧见,那信上落了‘有喜’二字,当时并没在意。可仔细想想,三年前在街上瞧见的青年,面貌却十分像慕家子孙啊。”
老太太再怎么嫌恶凤娘,可对这血脉却是看重的,当即厉声:“当初你为何不说!”
秦嬷嬷哪里敢说不就是您太过威严,我有什么胆子敢驳您的脸面:“当年只瞧见只言片语,不敢断定。”
慕宣没有想到母亲竟然撕了凤娘寄回家的信,更没想到,凤娘当时走竟有了身孕。三十年后的今日想想,若他当初再坚持几个月,兴许就不会负了她一生,被苍天这般捉弄。
老太太当即抬手,声音已颤:“快、快去打听那年轻人!若是我慕家子孙,快快带回,认祖归宗!”
这丧礼刚过,已平静些许的慕家,又闹了起来。
阿月等的雪景依旧未来,听见母亲喊自己,小跑进去帮忙。
方巧巧问道:“你爹爹指给你的书可背好了?”
阿月笑的得意:“那样简单,自然是背好了。”
方巧巧忍不住笑她:“瞧你趾高气扬的模样,做人呀,要低调些,还要低调的明显些,锋芒毕露可是大忌。”
阿月乖巧点头,耳朵尖已动了动:“爹爹回来了。”
方巧巧笑笑,女儿这是练里好几年的耳力,专门听董韶华的脚步声。
阿月跑了出去,远远瞧见父亲,已是笑上眉梢,俏脸明媚。董韶华今日心情却并不太好,见了女儿,才展了笑意。
如今阿月已是大了,当然不能往他身上爬,扯了袖子黏糊在一旁。
“今日可有认真背书?”
“有呀,都背好了。娘方才还教育阿月说,要低调,还要低调的明显些。所以待会呀,女儿偷偷背给您听。”
董韶华笑笑,还是孩童好,天真烂漫的。他的两个儿子,小时候也是活泼得很,长大后就变成小大人了,尤其是长子,偶尔还会皱眉头,颇有心事的模样。
进了家门,董韶华说道:“阿月在外头摆桌椅,爹进去帮你娘炒菜。”
阿月立刻挺直了背:“得令”
方巧巧如今已经能做一手好菜了,还时常变着花样做些小点心。董韶华进去时,仍觉妻子如初遇时美丽,并未染上年华倦色:“巧巧。”
听见声响,方巧巧探头看看,没瞧见儿女进来,趁机亲了他一口,手里还拿着锅铲。董韶华淡笑,早已习惯了,默了默说道:“你可还记得那当年那想请我去做幕僚的郑大人?”
方巧巧自然记得,她平日的烦心事并不多,虽然过了两三年,但依旧记得幕僚之邀的那件烦人事:“嗯,好好的怎么说起这个?”
董韶华轻叹:“那郑大人升官了,不巧,偏是做了我们这的知州。今早又遣人送信来,让我去做幕僚,若是不去……信中语气颇有威逼利诱之嫌。怕是躲不过了。”
方巧巧拧眉:“这未免太强人所难。”
董韶华回来时已思量好了,郑大人的名声在文人中并不好,近几年更是变本加厉,要他做这种人的幕僚,实在不愿:“我先推辞,再做打算吧。”
董韶华想一展抱负,更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次失利,回乡路上,心中愁苦。进了村里,步行回去,一路都有人询问,更觉心间熬了一块黄连,苦味直溢。
走进巷子,已在想要如何跟妻子说这事。行了一半,忽然听见银铃笑声,抬头看去,阿月已颠着步子急奔过来,浑圆而小的身子似充满了力量,看的他双眼一热。顺势将她抱起,阿月已咯咯直笑:“爹爹终于回来了。”
于她而言,爹爹回来就是美好的事,其他的她并不懂,也不知。正想着,已被他高举过头,驾在脖子上:“阿月又重了。”
阿月只知长辈说胖些好,已然将它当做赞美的词,笑声依旧清脆:“爹爹也要重重的。”
董韶华笑了笑,刚散了的苦涩又因愧疚而重新席卷。进了院落,长青和长善都上学未归,方巧巧正坐在门口缝补衣裳。
初嫁他时,她哪里会做这些,如今却犹如熟手了。董韶华暗叹,唤了一声“巧巧”。前头的美妇人抬头,已是诧异她自然知道丈夫这个日子回来是有异的,正常的科举时间她可打听的清楚。只是半会,就掩了疑色,起身笑道:“大郎回来啦。”又瞧笑的欢喜的女儿,轻责,“快下来,让你爹爹好好歇着。”
阿月这回没执拗,乖巧下来,坐在木桌前和董韶华东拉西扯,能和爹娘一块说话就很开心了。
夜里等哄睡了儿女,董韶华迟疑再三,还未开口,方巧巧已叉腰说道:“大郎,三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们等得起,少了进取心才教人难受。”
短短几句说的董韶华自叹不如,他倒还没妻子看的豁达。暗自想着,定会好好担负起这董家重责,不教妻子儿女过一世苦日子。
一晃,阿月已六岁。
乡下姑娘都是不去私塾学堂的,早早和家人去地里干活,或者在家学炊事。只是董韶华知晓儿穷养,女富养,活都不怎么让阿月做,宁可自己苦些。因此多是在家做活,闲时便看书,比一般姑娘都养的白净,甚至比一般的男童都要有学识。
腊月昼短,阿月等了一日的雪又没下。自从在书里瞧见“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的句子,她便觉雪景美得不行,可惜呀,长辈说这里从不下雪。
京城,已是银光盖天,染的天地点寸皆白。
慕家大门口,却高悬白灯笼,大大的奠字在冬日徒增悲凉,往来而行的人瞧见,更觉萧瑟。
慕正林,慕家嫡长孙,外出骑马狂奔,坠马而亡。
老太太躺在床上已三日未下地,悲痛的几乎无法吞咽任何食物。慕家太太,慕正林的亲生母亲丁氏自己已是悲痛欲绝,却仍要服侍在婆婆床前,劝着用食。
老太太一开口,声音喑哑,嗓子也痛的干裂:“最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你怎的就不劝劝,让他别在寒冬腊月天出门?地上有冰,滑得很,若不是你这做母亲的不教,又怎会出事。”
丁氏心里苦着,平日她教儿子,她这做祖母的却一味惯着。夫君又常年在边城,做儿媳的还敢背着丈夫忤逆婆婆不成?这会儿子去了,老太太将帽子全扣自己头上,百口莫辩,真真是里外痛着。
慕正林的妻子宋氏和女儿慕紫早已哭晕过去,被人送回房里。
两人正哭的断肠,管家在外头急声“老爷回来了”。
丁氏蓦地一颤,心头更是扎针般。她与慕宣只有一子,以这年纪再生养已无可能。这便意味着,慕家嫡传要断了。老太太责备她,只怕那素来待她寡淡的慕宣也要怒斥她了吧。
慕宣刚过一个甲子,六十须发已是花白。他乃是武将出身,又严律守己,虽然年长,脊背却比一般年轻人挺的更直,显得威仪慑人。今年获得圣上恩准回京过大寿,谁想刚进京城,就听见噩耗。当即一口血由胸口闷出,浑浑噩噩。
一进屋内,便听见老母亲的哭声,他当即跪下:“母亲。”
老太太看着儿子,哭的更痛:“你怎的才回来。”
慕宣看了一眼妻子丁氏,皆是憔悴痛色,没有多言,好好安抚了娘亲。
老太太又痛哭出声:“可怜我们慕家的血脉,可怜我的孙儿……”
虽说慕宣还有一子,却是与妾侍所生。老太太素来是偏袒尽了嫡出的,对那庶长孙毫无感情,如今慕正林一去,当真是割掉心头肉。
秦嬷嬷伺候多年,也在旁抹泪。只是听着老太太一口一个嫡孙,又见太太丁氏可怜,便想起了过世的慕正林。这胡思乱想一番,不知为何想到了当年被休的凤娘,还有在云兴街上瞧见的那与少爷面貌相似的年轻男子……
想法刚冒尖,已被自己吓了一跳。
老太太唤了她几声,想叫她拿痰盂,见她愣神,又气又伤:“阿秦!”
秦嬷嬷一个回神,老太太已满面怒容:“连你也要气死我这老太婆?!”
“老太太息怒。”秦嬷嬷跪在前头说道,“老奴方才想起件事儿。”见她在听,又看了看慕宣,这才小心说道,“三年前,老奴在街上瞧见一人,与少爷生的十分像,实打实是老爷年轻时的模样,与老太爷也颇有几分神似。”
老太太冷笑:“长的再像又如何,也不能替了我孙儿。”
秦嬷嬷说道:“老奴只是想起……想起当年凤娘走后不久,不是曾来信一封?”
慕宣面色一变,紧盯秦嬷嬷。当年休妻后,他也派人去寻过凤娘,想叫人安顿她,接济些钱财安家。可却一直苦寻无法,这么多年,已成心病。
老太太当事儿过去许久,也不顾儿子就在前头:“继续说。”
秦嬷嬷这才说道:“老太太将那信当成是凤娘舔着脸求合的,便撕了。老奴将信清理出去时,曾无意瞧见,那信上落了‘有喜’二字,当时并没在意。可仔细想想,三年前在街上瞧见的青年,面貌却十分像慕家子孙啊。”
老太太再怎么嫌恶凤娘,可对这血脉却是看重的,当即厉声:“当初你为何不说!”
秦嬷嬷哪里敢说不就是您太过威严,我有什么胆子敢驳您的脸面:“当年只瞧见只言片语,不敢断定。”
慕宣没有想到母亲竟然撕了凤娘寄回家的信,更没想到,凤娘当时走竟有了身孕。三十年后的今日想想,若他当初再坚持几个月,兴许就不会负了她一生,被苍天这般捉弄。
老太太当即抬手,声音已颤:“快、快去打听那年轻人!若是我慕家子孙,快快带回,认祖归宗!”
这丧礼刚过,已平静些许的慕家,又闹了起来。
阿月等的雪景依旧未来,听见母亲喊自己,小跑进去帮忙。
方巧巧问道:“你爹爹指给你的书可背好了?”
阿月笑的得意:“那样简单,自然是背好了。”
方巧巧忍不住笑她:“瞧你趾高气扬的模样,做人呀,要低调些,还要低调的明显些,锋芒毕露可是大忌。”
阿月乖巧点头,耳朵尖已动了动:“爹爹回来了。”
方巧巧笑笑,女儿这是练里好几年的耳力,专门听董韶华的脚步声。
阿月跑了出去,远远瞧见父亲,已是笑上眉梢,俏脸明媚。董韶华今日心情却并不太好,见了女儿,才展了笑意。
如今阿月已是大了,当然不能往他身上爬,扯了袖子黏糊在一旁。
“今日可有认真背书?”
“有呀,都背好了。娘方才还教育阿月说,要低调,还要低调的明显些。所以待会呀,女儿偷偷背给您听。”
董韶华笑笑,还是孩童好,天真烂漫的。他的两个儿子,小时候也是活泼得很,长大后就变成小大人了,尤其是长子,偶尔还会皱眉头,颇有心事的模样。
进了家门,董韶华说道:“阿月在外头摆桌椅,爹进去帮你娘炒菜。”
阿月立刻挺直了背:“得令”
方巧巧如今已经能做一手好菜了,还时常变着花样做些小点心。董韶华进去时,仍觉妻子如初遇时美丽,并未染上年华倦色:“巧巧。”
听见声响,方巧巧探头看看,没瞧见儿女进来,趁机亲了他一口,手里还拿着锅铲。董韶华淡笑,早已习惯了,默了默说道:“你可还记得那当年那想请我去做幕僚的郑大人?”
方巧巧自然记得,她平日的烦心事并不多,虽然过了两三年,但依旧记得幕僚之邀的那件烦人事:“嗯,好好的怎么说起这个?”
董韶华轻叹:“那郑大人升官了,不巧,偏是做了我们这的知州。今早又遣人送信来,让我去做幕僚,若是不去……信中语气颇有威逼利诱之嫌。怕是躲不过了。”
方巧巧拧眉:“这未免太强人所难。”
董韶华回来时已思量好了,郑大人的名声在文人中并不好,近几年更是变本加厉,要他做这种人的幕僚,实在不愿:“我先推辞,再做打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