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各逞其能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徐平此话出口,众人面面相觑。是啊,除了金、银、绢是硬通货,还有粮食呢。而且粮食不管契丹卖多少,宋朝肯定全收,仓库放不下也要收。
河北驻扎着数十万禁军,单靠河北路的粮食可不够。以前财政困难,河北路的税赋奇重,加上水旱之灾,不断有人口逃亡。地方就是这样,越是人口少了,税收得就越重。税重了老百姓过不下去,不住逃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单从赋税来看的话,河北的税不重,比两浙路一带低多了。但由于驻军多,差役和各种杂税科买特别多,增合起来的百姓负担就重了。宋朝的税赋只是百姓负担的一部分,大头在各种名目的加税和摊派上。徐平掌三司,从来没有减过税,只是慢慢取消杂税科配。
如果契丹肯卖粮食,宋朝求之不得,最好河北和河东路的驻军,粮草全从契丹买。这两路当地的余粮,存到仓里作为应急使用,负担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哪怕有运河,有大道大车,粮食和草料的转运依然昂贵无比。支撑与契丹对峙的数十万大军,宋朝要动用江淮、两浙、京东、京西数路民力。与此配套的运力,还有二十多万的厢军和差役。从契丹买粮食,这些就全都可以省下来了。
赵祯想了好一会,才苦笑道:“河北、河东、丰胜三路加起来,七十万大军,这可是用来对付契丹的。契丹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如何向本朝卖粮食?敢向本朝卖粮,岂不怕逐年增兵,他们更加难以支撑!”
明镐沉声道:“是以契丹才急着立誓约。誓约一立,可以约束沿边几路兵力,人数定死了,他们才能够喘一口气。兵力就是那么多,实在没有办法了,契丹未必不肯卖粮。”
杜衍道:“其实以前纵然契丹不许,民间也常有人卖粮入本朝之境,并不少见。如果契丹别无生钱之道,又不能断了互市贸易,也只有卖粮这一条路。”
丁度道:“此管仲斗泄之术也,契丹必有大臣知此计,只恐不会上当。”
“此事于本朝,得之则喜,不得亦无妨。契丹愿不愿做,一切由他。本朝只是要两国公平贸易而已,此天经地义之事,天下间岂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北地贫瘠,能够卖出来的货物只有马匹和粮食,契丹人如果能有其他货物卖来,自然也可。”
徐平从来不指望阴谋诡计,不是不知道计策的用处,而是万事操之在我,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犯错误上。重兵临边,逼迫契丹比拼国力;断绝贸易,让契丹物资匮乏;不许金银铜钱流入契丹,让那里缺少货币。这些措施徐平从来没藏着掖着,契丹使节来了,也是明白告诉他们。告诉了你又如何?国力在那里摆着。
契丹境内缺金银,也缺铜。当然依徐平前世记忆,他们的境内有矿,但开采不出来有什么用。国际贸易只能够使用轻货,粮食是用不上的。契丹还能够封起门来过日子?徐平巴不得他们那样做呢。那样做的后果,就是周边的契丹附庸迅速离去,包括燕云在内,都会不稳,宋朝得利更大。还是那句话,力量对比变了,一切皆变。
契丹丧失了军事优势,与宋朝对峙就一切都处于劣势,没有翻身的机会。立誓约求和是惟一出路,境况不会迅速恶化,最少还能够坚持十年八年。要是不求和,各种矛盾就会迅速爆发,最后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测。
宋朝并没有准备好,让契丹不稳只会让周边势力捡便宜。契丹势力向北收缩,宋朝就要北上面对各种各样的周边矛盾,这是宋朝议和的需求。
议和之后边境和平,通过贸易和其他手段,掏空契丹的国力,断的是他们的根基,这是长远打算。跟契丹一直处于尖锐对峙状态,反而让他们打起精神,团结一致,应对内外各种困难。议和看似让契丹松一口气,时机成熟最后解决问题的难度却变小了。
禁军的主力一直都是在河北路防契丹,改革的难度是非常大的,非一朝一夕之功。仅这一点,与契丹议和,保持河北路相对和平的环境就非常重要。
赵祯想了很久,还是摇了摇头:“斗泄之术,千年之前管仲已著之于书,后人岂有不知之理?契丹再是艰难,想来也不会卖粮。”
徐平笑道:“岂止是不会卖粮,这一两年间,估计连马都不会卖。契丹人肯定不想卖这些,无论是粮,还是马匹,必定严管。只是,要看他们坚持多久。常言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且看契丹什么时候会觉得自己穷,不卖过不下去就是了。”
杜衍道:“若是契丹不许,本朝如何应对?难不成就如此僵着?”
“僵着就僵着了,趁此时机把河北禁军重新整训。只要此事做完,契丹人如何想就不重要了,说到底本朝禁军能征善战才是根本。契丹人如果熬得住,想来会同意卖马,一年卖给本朝几千到一万匹,得二三十万匹绢,勉强能够支撑。”
说到这里,徐平正色对其余宰执道:“只是一定要严管,不许茶和绢到契丹境内,更加不许金银和铜钱外流。契丹人能够别想办法,是他们的事。还有,纵然从西北买羊稍贵一些,也不许买契丹的羊,此一项一定要断掉,包括羊皮在内。”
宋朝用羊极多,以前每年都从契丹进口数万口之多,用钱不少。两军对峙,就要截断契丹的财源,不能再从契丹买羊了。马是生产资料,羊可不是,按管仲所说这是要防的。
赵祯道:“似我们刚才算过的,契丹与本朝不通互市,必然难以支持。宰相所言,契丹熬得住是个什么意思?难道契丹还能让境内之民,不用这些物事了。”
徐平捧笏:“回陛下,倒不一定如此。天下之间除了本朝和契丹,还有其他小国。契丹之东有高丽,还有女真各部,西有高昌回鹘等国,契丹不与本朝贸易,还能从他们那里去买。当然,这样做肯定价钱不菲,就看契丹人肯不肯咬牙去做了。”
卖马匹和粮食给宋朝,是以战略物资资敌之举,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契丹肯定是不会做的。哪怕代价高一点,他们宁肯从周边各国去想办法。茶和绢只有宋朝有,经过转手贸易获得,契丹付的价钱高了,但是避开宋朝,不一定不能接受。有一句话徐平没说,当契丹被周边小国赚得狠了,可以用武力去抢回来。宋朝抢不了,这些小国抢起来还轻松愉快。
徐平此话出口,众人面面相觑。是啊,除了金、银、绢是硬通货,还有粮食呢。而且粮食不管契丹卖多少,宋朝肯定全收,仓库放不下也要收。
河北驻扎着数十万禁军,单靠河北路的粮食可不够。以前财政困难,河北路的税赋奇重,加上水旱之灾,不断有人口逃亡。地方就是这样,越是人口少了,税收得就越重。税重了老百姓过不下去,不住逃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单从赋税来看的话,河北的税不重,比两浙路一带低多了。但由于驻军多,差役和各种杂税科买特别多,增合起来的百姓负担就重了。宋朝的税赋只是百姓负担的一部分,大头在各种名目的加税和摊派上。徐平掌三司,从来没有减过税,只是慢慢取消杂税科配。
如果契丹肯卖粮食,宋朝求之不得,最好河北和河东路的驻军,粮草全从契丹买。这两路当地的余粮,存到仓里作为应急使用,负担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哪怕有运河,有大道大车,粮食和草料的转运依然昂贵无比。支撑与契丹对峙的数十万大军,宋朝要动用江淮、两浙、京东、京西数路民力。与此配套的运力,还有二十多万的厢军和差役。从契丹买粮食,这些就全都可以省下来了。
赵祯想了好一会,才苦笑道:“河北、河东、丰胜三路加起来,七十万大军,这可是用来对付契丹的。契丹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如何向本朝卖粮食?敢向本朝卖粮,岂不怕逐年增兵,他们更加难以支撑!”
明镐沉声道:“是以契丹才急着立誓约。誓约一立,可以约束沿边几路兵力,人数定死了,他们才能够喘一口气。兵力就是那么多,实在没有办法了,契丹未必不肯卖粮。”
杜衍道:“其实以前纵然契丹不许,民间也常有人卖粮入本朝之境,并不少见。如果契丹别无生钱之道,又不能断了互市贸易,也只有卖粮这一条路。”
丁度道:“此管仲斗泄之术也,契丹必有大臣知此计,只恐不会上当。”
“此事于本朝,得之则喜,不得亦无妨。契丹愿不愿做,一切由他。本朝只是要两国公平贸易而已,此天经地义之事,天下间岂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北地贫瘠,能够卖出来的货物只有马匹和粮食,契丹人如果能有其他货物卖来,自然也可。”
徐平从来不指望阴谋诡计,不是不知道计策的用处,而是万事操之在我,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犯错误上。重兵临边,逼迫契丹比拼国力;断绝贸易,让契丹物资匮乏;不许金银铜钱流入契丹,让那里缺少货币。这些措施徐平从来没藏着掖着,契丹使节来了,也是明白告诉他们。告诉了你又如何?国力在那里摆着。
契丹境内缺金银,也缺铜。当然依徐平前世记忆,他们的境内有矿,但开采不出来有什么用。国际贸易只能够使用轻货,粮食是用不上的。契丹还能够封起门来过日子?徐平巴不得他们那样做呢。那样做的后果,就是周边的契丹附庸迅速离去,包括燕云在内,都会不稳,宋朝得利更大。还是那句话,力量对比变了,一切皆变。
契丹丧失了军事优势,与宋朝对峙就一切都处于劣势,没有翻身的机会。立誓约求和是惟一出路,境况不会迅速恶化,最少还能够坚持十年八年。要是不求和,各种矛盾就会迅速爆发,最后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测。
宋朝并没有准备好,让契丹不稳只会让周边势力捡便宜。契丹势力向北收缩,宋朝就要北上面对各种各样的周边矛盾,这是宋朝议和的需求。
议和之后边境和平,通过贸易和其他手段,掏空契丹的国力,断的是他们的根基,这是长远打算。跟契丹一直处于尖锐对峙状态,反而让他们打起精神,团结一致,应对内外各种困难。议和看似让契丹松一口气,时机成熟最后解决问题的难度却变小了。
禁军的主力一直都是在河北路防契丹,改革的难度是非常大的,非一朝一夕之功。仅这一点,与契丹议和,保持河北路相对和平的环境就非常重要。
赵祯想了很久,还是摇了摇头:“斗泄之术,千年之前管仲已著之于书,后人岂有不知之理?契丹再是艰难,想来也不会卖粮。”
徐平笑道:“岂止是不会卖粮,这一两年间,估计连马都不会卖。契丹人肯定不想卖这些,无论是粮,还是马匹,必定严管。只是,要看他们坚持多久。常言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且看契丹什么时候会觉得自己穷,不卖过不下去就是了。”
杜衍道:“若是契丹不许,本朝如何应对?难不成就如此僵着?”
“僵着就僵着了,趁此时机把河北禁军重新整训。只要此事做完,契丹人如何想就不重要了,说到底本朝禁军能征善战才是根本。契丹人如果熬得住,想来会同意卖马,一年卖给本朝几千到一万匹,得二三十万匹绢,勉强能够支撑。”
说到这里,徐平正色对其余宰执道:“只是一定要严管,不许茶和绢到契丹境内,更加不许金银和铜钱外流。契丹人能够别想办法,是他们的事。还有,纵然从西北买羊稍贵一些,也不许买契丹的羊,此一项一定要断掉,包括羊皮在内。”
宋朝用羊极多,以前每年都从契丹进口数万口之多,用钱不少。两军对峙,就要截断契丹的财源,不能再从契丹买羊了。马是生产资料,羊可不是,按管仲所说这是要防的。
赵祯道:“似我们刚才算过的,契丹与本朝不通互市,必然难以支持。宰相所言,契丹熬得住是个什么意思?难道契丹还能让境内之民,不用这些物事了。”
徐平捧笏:“回陛下,倒不一定如此。天下之间除了本朝和契丹,还有其他小国。契丹之东有高丽,还有女真各部,西有高昌回鹘等国,契丹不与本朝贸易,还能从他们那里去买。当然,这样做肯定价钱不菲,就看契丹人肯不肯咬牙去做了。”
卖马匹和粮食给宋朝,是以战略物资资敌之举,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契丹肯定是不会做的。哪怕代价高一点,他们宁肯从周边各国去想办法。茶和绢只有宋朝有,经过转手贸易获得,契丹付的价钱高了,但是避开宋朝,不一定不能接受。有一句话徐平没说,当契丹被周边小国赚得狠了,可以用武力去抢回来。宋朝抢不了,这些小国抢起来还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