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第555章 无奈的突厥人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面对着夏国的强大威胁,一连月余突厥王庭都沉浸在一股紧张诡异的气氛中。
让都蓝可汗略略放心的是,夏军在击败契骨人占据了北海以西一直到剑水(叶尼塞河)流域的广大土地,并且顺便击败了大逻所部后,便好像安安心心的稳定下来,没有继续进攻都蓝可汗。
然而夏国没有大举进攻都蓝可汗,并不代表夏国就没有任何行动,在结下来整个夏天的时间里,夏国都在向南逐步蚕食突厥的领土,已经是将整个北海周围的土地都夺走。
甚至夏国还先后又在北海周围建立了多个规模不小的城池。
最主要的城池就是武城(伊尔库茨克)和射雕城(乌兰乌德),武城并不是因为率军行动的韩子高需要展示自己的武力,它依然是为了纪念当初北海牧羊的苏武,于是武城跟牧羊城一东一西都烙下了浓浓的印记。
射雕城在北海南部偏东一些的娑陵水(色楞格河)下游,突厥部众崇尚金雕,夏军就是要利用这样的名字来打击突厥的气焰。
因为北海对于夏国开拓西部领土的重要性,所以夏国修建的这两座城池都是可以容纳十万人口的城池,并且周围依然存在继续扩建的条件,这对于目前人口依然稀少的北海周围堪称大城。
相对于武城和射雕城,北海更西部一直到剑水的另外三座城池就相对小一些,不过关系到夏国日后向西的进一步开拓,所以地处北海到剑水之间的定远城(下乌金斯克)可以容纳五六万人左右,剑水河畔的剑水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以及雁城(阿巴坎)都是只能容纳三万人的小城。
契骨人遭到沉重打击后,损失严重的他们只能带着不到三十万部众继续向西迁移,剑水以西的大平原虽说气候严寒,但非常适应这种气候的契骨人也不怕,只要东面那些夏国人不来就好。
夏国在击败驱逐了契骨人之后,也没有进一步展开进攻,毕竟剑水以西距离夏国本土太远太远了,长达近万里的路程,也让所有的夏国将领失去了进一步攻击的欲望。
草原上的战事从来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随着契骨人的战败西去,草原上其他许多没有投靠夏国的部族都开始警惕起来,连强大如斯的契骨人居然都一战而败遭到驱逐,那么当夏国将屠刀指向自己时,岂不是更加难以抵挡?
于是在都蓝可汗的努力下,大逻战败死后留下的十几万部众中有大半去投奔了西突厥的达头可汗,但自己也多少收留下来五六万以青壮为主的部众。
另外派去联络契骨人的使节也很快得到了回复,契骨人遭到夏国的突然进攻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契骨人却是不服气的,在他们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而已。
远离家园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剑水以西的气候跟自己家差不多,契骨人也大致可以忍耐这里的环境。
可是这片辽阔的大平原上却没有任何山脉可以阻挡冬季刺骨的寒风,这里的冬季将会更加难过,所以当契骨人得知都蓝可汗要联合自己的消息后,欣然同意。
更让都蓝可汗欣慰的是,当初率领铁勒诸部反抗突厥的薛延陀部在遭到攻击西迁金山西北后,在看到契骨人大败、大逻战死的消息后也格外担忧,于是也同意了都蓝可汗联合的建议。
甚至连西突厥达头可汗也同意,在将来联合抵抗夏国的时候有人出人有粮出粮,甚至派出十几万骑兵助战都不是问题。
看着都蓝可汗、契骨人、薛延陀为首的一部分铁勒部族联合起来似乎来势汹汹,但是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到其实他们对夏国的畏惧,光是看联合抵抗夏国,而不是联合进攻,就可以知道他们心里的虚弱。
驱逐契骨人开疆两千里的消息传回夏国,除了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民众虽然很开心,不过却并不怎么激动,毕竟剑水太遥远了,遥远到连契骨人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
而随着夏国国内经济的迅速繁荣昌盛起来,不管是夏国本土还是海外领地的民众生活水平都在急剧提高,也让很多喜欢繁华的夏国民众失去了继续迁徙的欲望,毕竟北海以西跟现在的本土大平原是万万不能相比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海以西的辽阔的土地上经过两年的移民,竟然只有十来万民众,而且这些民众除了牧民外就是随军士兵的家属,另外还有一些工匠等等,这对于夏国掌控北海以西的土地是不利的。
消息传到王泽的耳朵里后,他召来已经七十多岁的刘忻、羊枯,毕竟都说人老成精,如果有什么好点子,应该两位老人最能想出来。
果不其然,刘忻皱了皱眉头没有说话,可是羊枯却微微笑道:“陛下,此计容易的很!过去陛下从东海迁徙民众到当时还是苦寒荒芜一片的勿吉之地,虽然施展了大量手段,但总结起来也不过是‘以利诱之’四字而已!
如今夏国税赋皆是仰仗工商得三成有余,海贸得利五成有余,农耕税赋只不过曲曲一成,既然如此陛下何不下令凡是迁徙到北海周围的民众可以减免十年税赋,加上各种土地奖励,必然会有民众前往。何况夏国地方百万里,又何须吝惜曲曲土地呢!”
“羊先生说得对!”刘忻也是微笑点头支持羊枯的建议,反正如今的夏国对土地的税赋需求已经很少,哪怕取消北海当地的农耕税赋,也不会影响到夏国对那里的掌控。
“陛下,我也有一个想法!”刘忻捋了捋花白的胡须道,“过去我等汉人初来东海时,曾有大量青壮纳异族女子为妻妾,到如今那些异族女子生下的孩子许多都已经是三十岁以上的青壮,可是因为母亲的原因却在家中地位低下。
这等状况与我夏国未来强大相当不利,虽然律法保护这些人的利益,加上他们的父亲都是汉人,这些人也是汉人一脉,可是偏偏有一些人偏心于汉人妻子所生,而忽略了这些人的继承权,我们也可以鼓励这些人迁徙到北海周围!”
“居然还有这样的情况!”王泽脸色一沉,原本很多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大事,可是王泽却很担忧长此以往会影响夏国的社会稳定,虽然过去王泽多次颁布律法保护汉人女子的权利,不过这些汉人与异族结合生下的孩子也必须保护,他们也是汉人。
“让萧先生赶紧针对这个事情制定相应律法,我们的律法缺口不能因为这个借口不去保护自家民众的利益!”
夏历三十八年夏,夏国宪法院颁布了《继承法》,虽然依旧以保护汉人嫡子的利益为主,但是却增加了保护其他庶子的条文规定。
这条律法考虑到自古以来社会上便极重视嫡长子这条最重要的习俗,不管是任何家族,嫡长子作为最主要的继承者也只能继承四成半的家业,其他五成半中两成半由其他嫡子同比继承,剩下的两成则是由其余的庶子分别继承。
这条律法看似严厉无比,不过其实基于嫡子们的社会地位,庶子们能拿到手一成半就算是好的,不过哪怕是这样他们也已经很满意了,毕竟过去自己成年后拿到手的财物只不过可怜兮兮的一小部分。
在继承法刚刚颁布不久,尊敬的国王陛下又一次颁布了垦殖令,凡是愿意迁徙到北海周围生活定居的民众,二十年内不仅不需要缴纳任何税赋,甚至一家人还可以获得朝廷每个月一石粮食,以及五千钱的补助。
这些都还是次要的,最让大家为之癫狂的是,朝廷将这一次鼓励迁徙的土地奖励调高到了每人五百亩的规格,也就意味着夏国目前的五人之家就可以获得近三千亩的土地。
虽然北海之地比本土更加苦寒,对于很多定居在本土的夏国民众并没有太大的新引力,但是相对一些刚刚来到夏国的隋朝移民,以及一些地位低下的庶子来说这就是很大一笔财富了。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多达五十多万人报名,另外从江州城一直到北海东岸牧羊城的驰道也已经修筑完毕两年多,如果大家伙动作快一些的话,还可以赶在入冬之前建立起自己的新家。
数十万民众的迁移工作如果放在二十年前真的是一场大行动,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后,对于夏国目前全国两千五百万人口的规模来看,五十来万人的人口迁徙并不是太大一件事。
仅仅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有三十万民众在北海周围建立了自己的新家,而且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北海以西安家落户,毕竟来都来了,北海以西的优惠政策比东岸还要好的多。
虽然很多人在行走了数十天后开始后悔,不过在走了五六千里后,这些人也不在乎再走个两三千里路了。
夏国数十万民众大批涌入北海周围,加上之前建设的那些城池已经让夏国牢牢的控制住了这片土地。
都蓝可汗虽然心有不甘,但自己又根本打不过夏军,无奈的他只好向自己的便宜岳父求救。
面对着夏国的强大威胁,一连月余突厥王庭都沉浸在一股紧张诡异的气氛中。
让都蓝可汗略略放心的是,夏军在击败契骨人占据了北海以西一直到剑水(叶尼塞河)流域的广大土地,并且顺便击败了大逻所部后,便好像安安心心的稳定下来,没有继续进攻都蓝可汗。
然而夏国没有大举进攻都蓝可汗,并不代表夏国就没有任何行动,在结下来整个夏天的时间里,夏国都在向南逐步蚕食突厥的领土,已经是将整个北海周围的土地都夺走。
甚至夏国还先后又在北海周围建立了多个规模不小的城池。
最主要的城池就是武城(伊尔库茨克)和射雕城(乌兰乌德),武城并不是因为率军行动的韩子高需要展示自己的武力,它依然是为了纪念当初北海牧羊的苏武,于是武城跟牧羊城一东一西都烙下了浓浓的印记。
射雕城在北海南部偏东一些的娑陵水(色楞格河)下游,突厥部众崇尚金雕,夏军就是要利用这样的名字来打击突厥的气焰。
因为北海对于夏国开拓西部领土的重要性,所以夏国修建的这两座城池都是可以容纳十万人口的城池,并且周围依然存在继续扩建的条件,这对于目前人口依然稀少的北海周围堪称大城。
相对于武城和射雕城,北海更西部一直到剑水的另外三座城池就相对小一些,不过关系到夏国日后向西的进一步开拓,所以地处北海到剑水之间的定远城(下乌金斯克)可以容纳五六万人左右,剑水河畔的剑水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以及雁城(阿巴坎)都是只能容纳三万人的小城。
契骨人遭到沉重打击后,损失严重的他们只能带着不到三十万部众继续向西迁移,剑水以西的大平原虽说气候严寒,但非常适应这种气候的契骨人也不怕,只要东面那些夏国人不来就好。
夏国在击败驱逐了契骨人之后,也没有进一步展开进攻,毕竟剑水以西距离夏国本土太远太远了,长达近万里的路程,也让所有的夏国将领失去了进一步攻击的欲望。
草原上的战事从来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随着契骨人的战败西去,草原上其他许多没有投靠夏国的部族都开始警惕起来,连强大如斯的契骨人居然都一战而败遭到驱逐,那么当夏国将屠刀指向自己时,岂不是更加难以抵挡?
于是在都蓝可汗的努力下,大逻战败死后留下的十几万部众中有大半去投奔了西突厥的达头可汗,但自己也多少收留下来五六万以青壮为主的部众。
另外派去联络契骨人的使节也很快得到了回复,契骨人遭到夏国的突然进攻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契骨人却是不服气的,在他们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而已。
远离家园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剑水以西的气候跟自己家差不多,契骨人也大致可以忍耐这里的环境。
可是这片辽阔的大平原上却没有任何山脉可以阻挡冬季刺骨的寒风,这里的冬季将会更加难过,所以当契骨人得知都蓝可汗要联合自己的消息后,欣然同意。
更让都蓝可汗欣慰的是,当初率领铁勒诸部反抗突厥的薛延陀部在遭到攻击西迁金山西北后,在看到契骨人大败、大逻战死的消息后也格外担忧,于是也同意了都蓝可汗联合的建议。
甚至连西突厥达头可汗也同意,在将来联合抵抗夏国的时候有人出人有粮出粮,甚至派出十几万骑兵助战都不是问题。
看着都蓝可汗、契骨人、薛延陀为首的一部分铁勒部族联合起来似乎来势汹汹,但是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到其实他们对夏国的畏惧,光是看联合抵抗夏国,而不是联合进攻,就可以知道他们心里的虚弱。
驱逐契骨人开疆两千里的消息传回夏国,除了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民众虽然很开心,不过却并不怎么激动,毕竟剑水太遥远了,遥远到连契骨人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
而随着夏国国内经济的迅速繁荣昌盛起来,不管是夏国本土还是海外领地的民众生活水平都在急剧提高,也让很多喜欢繁华的夏国民众失去了继续迁徙的欲望,毕竟北海以西跟现在的本土大平原是万万不能相比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海以西的辽阔的土地上经过两年的移民,竟然只有十来万民众,而且这些民众除了牧民外就是随军士兵的家属,另外还有一些工匠等等,这对于夏国掌控北海以西的土地是不利的。
消息传到王泽的耳朵里后,他召来已经七十多岁的刘忻、羊枯,毕竟都说人老成精,如果有什么好点子,应该两位老人最能想出来。
果不其然,刘忻皱了皱眉头没有说话,可是羊枯却微微笑道:“陛下,此计容易的很!过去陛下从东海迁徙民众到当时还是苦寒荒芜一片的勿吉之地,虽然施展了大量手段,但总结起来也不过是‘以利诱之’四字而已!
如今夏国税赋皆是仰仗工商得三成有余,海贸得利五成有余,农耕税赋只不过曲曲一成,既然如此陛下何不下令凡是迁徙到北海周围的民众可以减免十年税赋,加上各种土地奖励,必然会有民众前往。何况夏国地方百万里,又何须吝惜曲曲土地呢!”
“羊先生说得对!”刘忻也是微笑点头支持羊枯的建议,反正如今的夏国对土地的税赋需求已经很少,哪怕取消北海当地的农耕税赋,也不会影响到夏国对那里的掌控。
“陛下,我也有一个想法!”刘忻捋了捋花白的胡须道,“过去我等汉人初来东海时,曾有大量青壮纳异族女子为妻妾,到如今那些异族女子生下的孩子许多都已经是三十岁以上的青壮,可是因为母亲的原因却在家中地位低下。
这等状况与我夏国未来强大相当不利,虽然律法保护这些人的利益,加上他们的父亲都是汉人,这些人也是汉人一脉,可是偏偏有一些人偏心于汉人妻子所生,而忽略了这些人的继承权,我们也可以鼓励这些人迁徙到北海周围!”
“居然还有这样的情况!”王泽脸色一沉,原本很多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大事,可是王泽却很担忧长此以往会影响夏国的社会稳定,虽然过去王泽多次颁布律法保护汉人女子的权利,不过这些汉人与异族结合生下的孩子也必须保护,他们也是汉人。
“让萧先生赶紧针对这个事情制定相应律法,我们的律法缺口不能因为这个借口不去保护自家民众的利益!”
夏历三十八年夏,夏国宪法院颁布了《继承法》,虽然依旧以保护汉人嫡子的利益为主,但是却增加了保护其他庶子的条文规定。
这条律法考虑到自古以来社会上便极重视嫡长子这条最重要的习俗,不管是任何家族,嫡长子作为最主要的继承者也只能继承四成半的家业,其他五成半中两成半由其他嫡子同比继承,剩下的两成则是由其余的庶子分别继承。
这条律法看似严厉无比,不过其实基于嫡子们的社会地位,庶子们能拿到手一成半就算是好的,不过哪怕是这样他们也已经很满意了,毕竟过去自己成年后拿到手的财物只不过可怜兮兮的一小部分。
在继承法刚刚颁布不久,尊敬的国王陛下又一次颁布了垦殖令,凡是愿意迁徙到北海周围生活定居的民众,二十年内不仅不需要缴纳任何税赋,甚至一家人还可以获得朝廷每个月一石粮食,以及五千钱的补助。
这些都还是次要的,最让大家为之癫狂的是,朝廷将这一次鼓励迁徙的土地奖励调高到了每人五百亩的规格,也就意味着夏国目前的五人之家就可以获得近三千亩的土地。
虽然北海之地比本土更加苦寒,对于很多定居在本土的夏国民众并没有太大的新引力,但是相对一些刚刚来到夏国的隋朝移民,以及一些地位低下的庶子来说这就是很大一笔财富了。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多达五十多万人报名,另外从江州城一直到北海东岸牧羊城的驰道也已经修筑完毕两年多,如果大家伙动作快一些的话,还可以赶在入冬之前建立起自己的新家。
数十万民众的迁移工作如果放在二十年前真的是一场大行动,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后,对于夏国目前全国两千五百万人口的规模来看,五十来万人的人口迁徙并不是太大一件事。
仅仅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有三十万民众在北海周围建立了自己的新家,而且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北海以西安家落户,毕竟来都来了,北海以西的优惠政策比东岸还要好的多。
虽然很多人在行走了数十天后开始后悔,不过在走了五六千里后,这些人也不在乎再走个两三千里路了。
夏国数十万民众大批涌入北海周围,加上之前建设的那些城池已经让夏国牢牢的控制住了这片土地。
都蓝可汗虽然心有不甘,但自己又根本打不过夏军,无奈的他只好向自己的便宜岳父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