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借银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魏忠贤这里是霍维华配合,地方上是黑云龙等人,出手前就考虑过会引发什么后果,但万万没有想到和记居然以大军犯边,这般决绝的态度使得霍维华果断后撤,话语里相当明显,这次的浑水他是不肯再趟下去了。
“明白了。”高起潜道:“一定以原话上奏王爷。”
“你也要小心。”霍维华一脸关切的道:“和记在京师有不少细作,其能耐不小。”
高起潜自信的道:“莫说以咱的身份是信王近侍,不信他们敢怎样。就算真过来三五人,也不是咱的对手。”
霍维华知道高起潜曾经入选过魏忠贤主持的内操,象样的练过一些兵器。不过太监伤过身体,他不相信眼前这高壮太监真的有什么过人的本事,不过话已经说到了,也就不必多提。
高起潜的底气不仅是自己,也不止是信王,他身后站着诸多有能量的大人物,他们眼红于和记的财力,一心要吃下这口肥肉。哪怕是冒着与和记开战的风险也是在所不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们是不可能放手的。
只是这事既然闹这么大,暂时可能真的要退却,但只要信王心意坚定,这场子迟早能扳回来。和霍维华一样,高起潜也不会将这些话明说出来,大家心照不宣。
……
高起潜回到信王府的时候,王承恩刚顺着梯子从一处殿阁的顶端爬下来。
一群王府宦官提着丝料宫灯在一侧照亮,信王坐在檐下椅子上,穿着熟罗红袍,四团龙的金丝在灯火之下熠熠生辉。
由于在关注王承恩,信王没注意到高起潜已经回来了,这个少年亲王心思很重,还算俊秀的白脸上满是阴郁之色,他的下巴很尖,还没有生出胡须,放在后世就是一个刚升高二的学生而已……
少年的信王坚毅而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模样。
这一次和记大军出现在蓟镇,蓟镇到宣大和京师一路戒严,信王也因此茶饭不思。他没有进宫去见皇兄,近来天启也感觉到皇弟与自己在很多事情上看法不同,皇帝倒没有生气,总是耐心向信王解释,但信王有些害怕皇兄瞧出太多东西,他心底里的情绪和想法要是叫皇兄知道,怕是立刻要把他撵出京去。
兄弟二人自幼在东宫一起长大,东宫疏于管理,天启的母亲王才人早逝,崇祯的母亲刘选侍则是被太子发怒之后处死,兄弟二人都是少年丧母,两人虽不缺吃食,但严重缺乏关爱。崇祯是自己咬牙硬忍的脾气,天启则寄情于客氏和木匠活,在东宫生活时,兄弟二人的感情并不坏,到光宗逝世之后,天启自觉自己是长兄,有照顾兄弟的责任,对信王也是相当的照顾……
然而兄弟二人其实却是渐行渐远,天启宽厚大度,而崇祯猜忌急燥,兄弟二人同出一父而非一母,性格也是大相径庭……
“看到什么没有?”王承恩一下来,信王就起身走过去,急着发问。
王承恩道:“黑漆漆的,奴婢看不清。但看到崇文门到东便门一带灯火通明,显是有不少兵马驻守。”
东便门和崇文门一带面对通州到三屯营的大道,这一两天内大量的蓟镇绅民逃难,从通州一路抵京师脚下,信王这两日别的事不关心,只关注城门方向的动静,当然更关心兵部的塘报,看蓟镇有什么新的消息传过来。
不过到今日天黑前为止,蓟镇只说还在调兵,汇报的相当详细,信王对外镇之事丝毫不通,不知道调动的就是各府城驻扎的营兵,毫无战斗力可言,他只看到这一处调兵两万,由某参将率领,兵备道为监军,顿时就觉得相当振奋。
再看到各处都在调集兵马时,信王心里就更是笃定了一些,蓟镇就能调集十万大军,和记兵马也不过十万。
就算边军不及商团军精锐敢战,但依靠山势和长城,还有那么多城堡城池,防守总是能守的住的……
京师当然更加要紧,四卫营和勇士营,还有三大营分别调动,信王心里更放心了许多。
高起潜这时上前道:“奴婢叩见王爷。”
高起潜已经正式调入信王府内,这是他自己主动要求,近年来愿意到信王跟前当差的宦官很多,人们都在选边下注。
魏公公身边是现在的权势,信王代表的是未来。
宫中也不是铁板一块,愿意跟随魏忠贤的大有人在,但不愿屈居其下,或是愿投资将来的,也是为数不少。
数万宦官,心思各异,各有背景靠山。魏忠贤不可能将其捏成一个整体,能保住现在的局面就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哦,你回来了。”信王眼眉一挑,急急道:“那边的消息如何?”
“已经见过霍维华。”
高起潜口齿相当清楚,将见霍维华的经过详细说了,最后绘声绘色的将霍维华拒绝封赏的许诺,一心为国的情操简直活灵活现。
“真是忠臣哪!”信王大为感慨,当下十分激赏。他当然不知道这是霍维华在两头下注。信王只知道霍维华对自己相当恭谨忠顺,比起一般的阉党人物,霍维华叫信王感觉顺眼多了。
另外信王也不会知道,高起潜在霍府离开时,怀里可是揣着一锭五十两的官银,现在在怀里已经捂热了……
“将来总是要赏的。”信王点着尖下巴道:“此人可用,你们要记得。”
众宦官无不点头,霍维华会来事,对大家都给好处,不会有人同他过不去。
倒是众人感觉信王有些得意忘形,已经是将自己当成皇储看待了……
不过也没有人敢提醒,信王也很容易会恼羞成怒……
这时信王将目光看向曹化淳,曹化淳会意,上前一步。
信王道:“我写条、子去表叔家,借五千银子,他怎么说的?”
年关将近,信王府的开销也相当浩大,王府用度不足,信王只能写信给京师的戚里勋旧们打秋风。
最佳人选当然就是有表亲之亲的表叔李国瑞,武清侯是孝定太后家族传承,在万历年间,孝定皇太后一手遮天,掌握宫中和外朝的大权,人们相传宫中不少财货都由皇太后赐给了武清侯家,其家族也成为京师戚里最富有者。后世赫赫有名的圆明园就是由武清侯李国瑞在崇祯年间修筑的花园别业扩建而成,而在当时,武清侯修的这园林堪称水木清华,耗费数十万两白银,前后修筑多年还未修好。连崇祯听闻之后都相当的羡慕,崇祯年间军饷不足,皇帝将主意打到皇亲勋旧身上,武清侯由于最受瞩目,又不及周皇后和田妃家族受宠,乃成为第一个被借银子的皇亲,结果武清侯硬是宁死不屈,崇祯整死了他,也是毫无办法,从皇亲们手里没借到一文钱。
另有传言,崇祯对武清侯的恨意来自于信王时期,有一次崇祯找武清侯借银被拒绝,少年信王是相信爱面子和记仇的人,这笔债在崇祯十三年时终于是连本带利收了回来。
现在信王的俸禄按规矩国初是给五万岁禄,是一品大臣一年俸禄的五十倍,另外册封,丧葬,婚嫁,宫室,这些费用开销俱由朝廷负责。还有厨役,马夫,斋郎,铺陈等杂役人员,亦是由朝廷负责。
虽是如此,信王此时却困顿的很。没有之国就藩就是皇储,政治地位当然比一个形同囚犯的亲王要高的多,但没有之国就藩也就没有拨给田土,也没有办法在地方上做买卖设税卡,收入就是干巴巴的一年万石的粮食。
按京师粮价对比,信王一年不过几千两白银,说难听点,宫里稍微有钱的太监,一年的收入也比信王要高的多。
天启皇帝心疼兄弟,一年总会赐给信王一些财物,不过宫中用度也相当俭省了,不比万历年间,信王府还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窘迫境地。
曹化淳上复道:“武清侯说年底银钱很紧,实在没有办法挤出银子来。若王爷急用,他能借五百两,不知道王爷要不要。”
信王的脸色瞬间变得相当难看,他道:“要五千给五百,我这表叔还真是吝啬的很。”
曹化淳在武清侯那里只得了十两银子,当然不肯替武清侯说话。他到各家勋旧府上跑腿从未拿过这么少的银两,勋旧人家大多豪阔,对上门的太监也向来客气,毕竟这些人家,一年最少预备过万两用来人情往来,要应付打秋风的太监和远房亲戚们,当然也有当年故旧,只要攀上关系上门,多少会给些好处。
武清侯李国瑞这几十年来一直是锦衣华食,他是万历皇帝的亲表弟,整个大明谁敢同他过不去?
按制外戚之家封伯,不过大明的规矩就是拿来破坏的,武清侯家先是封伯,继而封侯,孝定皇太后李氏和万历皇帝在时,对李家都是百般照顾。当红的外戚会额外捞取好处,旧勋贵之家也会让出一部份利益给他。
几十年间,李家不知道积累了多少家资,真是富可敌国,信王想着这个表叔有钱,借点银子好舒舒服服的过年关……信王以前也不关注这事,对银子不上心,出宫开府之后才知道各处用度浩繁,想用人,想知道外间之事,甚至对很多事施加影响,银子就是必须的事。
信王也不是只关注和记之事,对朝官动向,分属党派,还有魏忠贤和客氏的动向都相当关注。他不停的派人打听消息,问朝官勋贵戚里对魏客二人的印象,以图得到最真实的情报。
不过信王没有想明白一点,魏忠贤和客氏现在代表的是在宫中得势的一派,而侍候他的人都属于后备梯队人员,甚至是被打压的一群。
如果是当红的人,都混到魏公公身边去了,哪里还会有可能到信王府来效力?
要知道现在是天启六年,大家绝不会相到天启七年皇帝就骤然离世,按正常来说,皇帝最少还得在位十几年乃至二三十年。
人生有几个十几年和二三十年,如果曹化淳等人稍有办法,谁又愿意到信王府里来?
说是能博一个将来,可是这将来可能是二三十年,不等熬出来可能自己都死了。或是出头的时候已经是将死之人,那还有什么意思?
况且天启皇帝才二十出头,未必将来真的生不出皇子,一旦有个皇子长大成人,此前的功夫就算是白费功夫,那真是活生生的冤孙,一口气怕是要上不来。
信王了不起还能当个亲藩,太监到地方,那真的只能混吃等死了。
是以这帮人都是不得志,怨气满腹,加上将来有机会肯定要对魏忠贤取而代之,他们提起来的话,能有一句好话?
魏忠贤这里是霍维华配合,地方上是黑云龙等人,出手前就考虑过会引发什么后果,但万万没有想到和记居然以大军犯边,这般决绝的态度使得霍维华果断后撤,话语里相当明显,这次的浑水他是不肯再趟下去了。
“明白了。”高起潜道:“一定以原话上奏王爷。”
“你也要小心。”霍维华一脸关切的道:“和记在京师有不少细作,其能耐不小。”
高起潜自信的道:“莫说以咱的身份是信王近侍,不信他们敢怎样。就算真过来三五人,也不是咱的对手。”
霍维华知道高起潜曾经入选过魏忠贤主持的内操,象样的练过一些兵器。不过太监伤过身体,他不相信眼前这高壮太监真的有什么过人的本事,不过话已经说到了,也就不必多提。
高起潜的底气不仅是自己,也不止是信王,他身后站着诸多有能量的大人物,他们眼红于和记的财力,一心要吃下这口肥肉。哪怕是冒着与和记开战的风险也是在所不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们是不可能放手的。
只是这事既然闹这么大,暂时可能真的要退却,但只要信王心意坚定,这场子迟早能扳回来。和霍维华一样,高起潜也不会将这些话明说出来,大家心照不宣。
……
高起潜回到信王府的时候,王承恩刚顺着梯子从一处殿阁的顶端爬下来。
一群王府宦官提着丝料宫灯在一侧照亮,信王坐在檐下椅子上,穿着熟罗红袍,四团龙的金丝在灯火之下熠熠生辉。
由于在关注王承恩,信王没注意到高起潜已经回来了,这个少年亲王心思很重,还算俊秀的白脸上满是阴郁之色,他的下巴很尖,还没有生出胡须,放在后世就是一个刚升高二的学生而已……
少年的信王坚毅而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模样。
这一次和记大军出现在蓟镇,蓟镇到宣大和京师一路戒严,信王也因此茶饭不思。他没有进宫去见皇兄,近来天启也感觉到皇弟与自己在很多事情上看法不同,皇帝倒没有生气,总是耐心向信王解释,但信王有些害怕皇兄瞧出太多东西,他心底里的情绪和想法要是叫皇兄知道,怕是立刻要把他撵出京去。
兄弟二人自幼在东宫一起长大,东宫疏于管理,天启的母亲王才人早逝,崇祯的母亲刘选侍则是被太子发怒之后处死,兄弟二人都是少年丧母,两人虽不缺吃食,但严重缺乏关爱。崇祯是自己咬牙硬忍的脾气,天启则寄情于客氏和木匠活,在东宫生活时,兄弟二人的感情并不坏,到光宗逝世之后,天启自觉自己是长兄,有照顾兄弟的责任,对信王也是相当的照顾……
然而兄弟二人其实却是渐行渐远,天启宽厚大度,而崇祯猜忌急燥,兄弟二人同出一父而非一母,性格也是大相径庭……
“看到什么没有?”王承恩一下来,信王就起身走过去,急着发问。
王承恩道:“黑漆漆的,奴婢看不清。但看到崇文门到东便门一带灯火通明,显是有不少兵马驻守。”
东便门和崇文门一带面对通州到三屯营的大道,这一两天内大量的蓟镇绅民逃难,从通州一路抵京师脚下,信王这两日别的事不关心,只关注城门方向的动静,当然更关心兵部的塘报,看蓟镇有什么新的消息传过来。
不过到今日天黑前为止,蓟镇只说还在调兵,汇报的相当详细,信王对外镇之事丝毫不通,不知道调动的就是各府城驻扎的营兵,毫无战斗力可言,他只看到这一处调兵两万,由某参将率领,兵备道为监军,顿时就觉得相当振奋。
再看到各处都在调集兵马时,信王心里就更是笃定了一些,蓟镇就能调集十万大军,和记兵马也不过十万。
就算边军不及商团军精锐敢战,但依靠山势和长城,还有那么多城堡城池,防守总是能守的住的……
京师当然更加要紧,四卫营和勇士营,还有三大营分别调动,信王心里更放心了许多。
高起潜这时上前道:“奴婢叩见王爷。”
高起潜已经正式调入信王府内,这是他自己主动要求,近年来愿意到信王跟前当差的宦官很多,人们都在选边下注。
魏公公身边是现在的权势,信王代表的是未来。
宫中也不是铁板一块,愿意跟随魏忠贤的大有人在,但不愿屈居其下,或是愿投资将来的,也是为数不少。
数万宦官,心思各异,各有背景靠山。魏忠贤不可能将其捏成一个整体,能保住现在的局面就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哦,你回来了。”信王眼眉一挑,急急道:“那边的消息如何?”
“已经见过霍维华。”
高起潜口齿相当清楚,将见霍维华的经过详细说了,最后绘声绘色的将霍维华拒绝封赏的许诺,一心为国的情操简直活灵活现。
“真是忠臣哪!”信王大为感慨,当下十分激赏。他当然不知道这是霍维华在两头下注。信王只知道霍维华对自己相当恭谨忠顺,比起一般的阉党人物,霍维华叫信王感觉顺眼多了。
另外信王也不会知道,高起潜在霍府离开时,怀里可是揣着一锭五十两的官银,现在在怀里已经捂热了……
“将来总是要赏的。”信王点着尖下巴道:“此人可用,你们要记得。”
众宦官无不点头,霍维华会来事,对大家都给好处,不会有人同他过不去。
倒是众人感觉信王有些得意忘形,已经是将自己当成皇储看待了……
不过也没有人敢提醒,信王也很容易会恼羞成怒……
这时信王将目光看向曹化淳,曹化淳会意,上前一步。
信王道:“我写条、子去表叔家,借五千银子,他怎么说的?”
年关将近,信王府的开销也相当浩大,王府用度不足,信王只能写信给京师的戚里勋旧们打秋风。
最佳人选当然就是有表亲之亲的表叔李国瑞,武清侯是孝定太后家族传承,在万历年间,孝定皇太后一手遮天,掌握宫中和外朝的大权,人们相传宫中不少财货都由皇太后赐给了武清侯家,其家族也成为京师戚里最富有者。后世赫赫有名的圆明园就是由武清侯李国瑞在崇祯年间修筑的花园别业扩建而成,而在当时,武清侯修的这园林堪称水木清华,耗费数十万两白银,前后修筑多年还未修好。连崇祯听闻之后都相当的羡慕,崇祯年间军饷不足,皇帝将主意打到皇亲勋旧身上,武清侯由于最受瞩目,又不及周皇后和田妃家族受宠,乃成为第一个被借银子的皇亲,结果武清侯硬是宁死不屈,崇祯整死了他,也是毫无办法,从皇亲们手里没借到一文钱。
另有传言,崇祯对武清侯的恨意来自于信王时期,有一次崇祯找武清侯借银被拒绝,少年信王是相信爱面子和记仇的人,这笔债在崇祯十三年时终于是连本带利收了回来。
现在信王的俸禄按规矩国初是给五万岁禄,是一品大臣一年俸禄的五十倍,另外册封,丧葬,婚嫁,宫室,这些费用开销俱由朝廷负责。还有厨役,马夫,斋郎,铺陈等杂役人员,亦是由朝廷负责。
虽是如此,信王此时却困顿的很。没有之国就藩就是皇储,政治地位当然比一个形同囚犯的亲王要高的多,但没有之国就藩也就没有拨给田土,也没有办法在地方上做买卖设税卡,收入就是干巴巴的一年万石的粮食。
按京师粮价对比,信王一年不过几千两白银,说难听点,宫里稍微有钱的太监,一年的收入也比信王要高的多。
天启皇帝心疼兄弟,一年总会赐给信王一些财物,不过宫中用度也相当俭省了,不比万历年间,信王府还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窘迫境地。
曹化淳上复道:“武清侯说年底银钱很紧,实在没有办法挤出银子来。若王爷急用,他能借五百两,不知道王爷要不要。”
信王的脸色瞬间变得相当难看,他道:“要五千给五百,我这表叔还真是吝啬的很。”
曹化淳在武清侯那里只得了十两银子,当然不肯替武清侯说话。他到各家勋旧府上跑腿从未拿过这么少的银两,勋旧人家大多豪阔,对上门的太监也向来客气,毕竟这些人家,一年最少预备过万两用来人情往来,要应付打秋风的太监和远房亲戚们,当然也有当年故旧,只要攀上关系上门,多少会给些好处。
武清侯李国瑞这几十年来一直是锦衣华食,他是万历皇帝的亲表弟,整个大明谁敢同他过不去?
按制外戚之家封伯,不过大明的规矩就是拿来破坏的,武清侯家先是封伯,继而封侯,孝定皇太后李氏和万历皇帝在时,对李家都是百般照顾。当红的外戚会额外捞取好处,旧勋贵之家也会让出一部份利益给他。
几十年间,李家不知道积累了多少家资,真是富可敌国,信王想着这个表叔有钱,借点银子好舒舒服服的过年关……信王以前也不关注这事,对银子不上心,出宫开府之后才知道各处用度浩繁,想用人,想知道外间之事,甚至对很多事施加影响,银子就是必须的事。
信王也不是只关注和记之事,对朝官动向,分属党派,还有魏忠贤和客氏的动向都相当关注。他不停的派人打听消息,问朝官勋贵戚里对魏客二人的印象,以图得到最真实的情报。
不过信王没有想明白一点,魏忠贤和客氏现在代表的是在宫中得势的一派,而侍候他的人都属于后备梯队人员,甚至是被打压的一群。
如果是当红的人,都混到魏公公身边去了,哪里还会有可能到信王府来效力?
要知道现在是天启六年,大家绝不会相到天启七年皇帝就骤然离世,按正常来说,皇帝最少还得在位十几年乃至二三十年。
人生有几个十几年和二三十年,如果曹化淳等人稍有办法,谁又愿意到信王府里来?
说是能博一个将来,可是这将来可能是二三十年,不等熬出来可能自己都死了。或是出头的时候已经是将死之人,那还有什么意思?
况且天启皇帝才二十出头,未必将来真的生不出皇子,一旦有个皇子长大成人,此前的功夫就算是白费功夫,那真是活生生的冤孙,一口气怕是要上不来。
信王了不起还能当个亲藩,太监到地方,那真的只能混吃等死了。
是以这帮人都是不得志,怨气满腹,加上将来有机会肯定要对魏忠贤取而代之,他们提起来的话,能有一句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