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第1211章 心智较量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氏太皇太后也没有料到杨士奇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内廷,先是微微一怔,随后脸上闪过了一丝怒色。
虽然张氏太皇太后脸上的怒容一闪而逝,但这没能逃过就站在床前的李云天的双眼,一览无遗地被李云天看在了眼中。
李云天此时也无计可施,他总不能在这个时候打断杨士奇吧,故而唯有在心中暗自苦笑,很显然张氏太皇太后不会答应杨士奇的这次上疏。
表面上看起来,杨士奇的这道上疏有理有据,是忧国忧民之举,但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了君权与臣权的一次碰撞。
朝廷上的文官们想要借着张氏太皇太后弥留之际一举打垮代表着君权的内廷,使得内廷无法再对文臣集团掣肘,而张氏太皇太后希望文官集团辅佐年幼的正统帝,故而很难拒绝文臣集团的这个要求。
而只要有了张氏太皇太后的首肯,那么文官集团下一步就是要依照张氏太皇太后的“懿旨”废除内廷,把权力收回文官集团,而这可绝对不是张氏太皇太后所希望看见的。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明朝的文官集团拥有的势力最为强大,永乐皇帝以后大明的天子对文官也最为宽宥,这使得明朝的皇帝时常受到那些想要博取清名的文臣诘难,臣权之强可见一斑。
不过,终明一代,文臣集团都未能真正把控住朝政,这是因为大明比以前的朝代多出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司礼监,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内廷。
与唐宋等朝代的宦官不同,宣德帝开办内书堂对宦官进行了系统的文化教育,按照培养文官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培养,这使得内廷的宦官们有了与文官匹敌的能力。
正是在内廷的牵制下,明朝的文官集团才未能掌控住朝局,大明的权力始终在皇帝的手里攥着。
虽然大明的皇帝看上去疏于政务,不喜欢上朝听政,但大明中央衙门和地方衙门却一直有条不紊地运作,并没有因此而出现问题。
这里面固然有文官集团悉心处理日常政务的功劳,同时也有内廷的督促之功,正是内廷和文官集团的相互制衡才使得大明朝局稳定。
说起来,这正是明朝皇帝们高明的地方,把繁杂的日常政务抛给臣子和奴才去做,而自己则享受生活的乐趣。
内廷的宦官之所以会飞扬跋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皇帝为了制衡住文官集团故意放纵宦官,让宦官打击文官集团的势力,使得双方的力量保持平衡。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宦官们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势,但都要依附于兄弟,并不像李唐等朝代那样能把皇帝架空,始终是皇帝的奴才。
在明朝的三名权势熏天的宦官中,除了王振被激愤的将领杀掉,刘瑾和魏忠贤都是被皇帝给除了,而刘瑾和魏忠贤对此没有丝毫反抗之力,足见宦官们只是皇帝的附庸。
否则的话,刘瑾和魏忠贤将会像李唐时期的宦官那样,可以废掉皇帝另立新的天子。
“咳咳……”就在李云天琢磨着等下如何打圆场来缓和现场紧张的气氛时,张氏太皇太后忽然剧烈咳嗽了起来,一张口喷出一口血来,打断了杨士奇的话。
“快传御医!”正统帝见状大吃了一惊,连忙冲上前扶住了张氏太皇太后,然后冲着门口的内侍高声喊道,守在门口的内侍慌忙去外殿去请等候在那里的御医。
现场的文武权贵纷纷流露出关切的神色,目不转睛地望向双目紧闭倒在正统帝怀里的张氏太皇太后。
杨士奇的双目闪过一丝失望来,就差一点点他就能把第三道上疏讲完,现在看来原本就无比虚弱的张氏太皇太后这下要凶多吉少了。
“唉!”望着昏死过去的张氏太皇太后,李云天暗自叹了一口气。
李云天可不认为张氏太皇太后是无端昏过去的,很显然这是张氏太皇太后刻意而为,他没想到张氏太皇太后会用这一手来对付文官集团的发难,以张氏太皇太后的身体状况来看恐怕她这次闭眼后将很难在醒来。
不得不说,张氏太皇太后的这个选择是最为明智的,这样一来既保住了内廷,同时又能避免与文官集团撕破脸。
守在外殿的御医们不敢怠慢,风风火火地来到了床前给张氏太皇太后进行诊断,正统帝和李云天等人焦急地在一旁等待着。
“皇上,太皇太后薨了!”经过一番忙碌后,满头大汗的御医们纷纷跪在了正统帝面前,领头的御医诚惶诚恐地说道。
“太皇太后!”听闻此言,李云天和张辅、杨士奇等文武权贵不约而同地跪了下去,宫女和内侍也相继跪下,屋里顿时哭声震天。
“传朕旨意,太皇太后操劳一生,其丧事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正统帝和孙太后、胡皇后随后也跪在了床前,正统帝一边擦着眼泪一边高声吩咐跪在身后的宋大山。
“奴才明白。”宋大山闻言磕了一个头,急匆匆地离开前去张罗张氏太皇太后的丧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去,跪在正统帝身后的李云天好像已经嗅到了硝烟的味道,心中不由得暗暗说道。
望着床榻上面色安详的张氏太皇太后,两行热烈顺着李云天的脸颊流了下去,张氏太皇太后一直对他倚重有加,对忠王府也颇为关照,这使得李云天对她的离去黯然神伤。
张氏太皇太后薨了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整个京城随之笼罩在了哀伤的氛围中,百姓们对贤良淑德的张氏太皇太后敬爱有加,故而不少人主动为之戴孝。
在张氏太皇太后留下的遗诏中,勉励朝中文武大臣辅助英宗实行仁政,语气诚恳淳厚令百官万分感动。
为了彰显张氏太皇太后的生平,经过礼部拟定,正统帝为她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后世之人对张氏太皇太后有着颇多赞誉,《明史纪事本末》上记载:
宣皇晏驾,新主幼冲。王振以青宫旧侍,俨然自负顾命。其时三杨犹在位也。太后贤明,有汉马氏、宋高后风。
《明史演义》上说:王振用事,祸启英宗,太皇太后洞烛其奸,令女官拟刃于颈,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请,不即加诛,大奸未去,贻误良多……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十二月,张氏太皇太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并附祭于太庙,一代贤后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张氏太皇太后出殡后,一直忙着丧事事宜的李云天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现在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已经临近尾声,江南税务革新也快落下帷幕,这使得他难得地清闲了下来。
说是清闲,并不是李云天无所事事,他身居高位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公务,只不过手头的公务没有新军军制改革和税务革新那样耗费精力。
张氏太皇太后入葬的第三天,王振被正统帝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宋大山取代了杨庆成为了御马监太监,正式执掌宫里的禁军,而杨庆被调往南京任职。
伴随着宋大山和王振的提升,内廷的势力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振和宋大山正式确定了内廷的主导地位,使得金英和王瑾等原内廷的大佬不得不对两人敬畏三分。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张氏太皇太后在的时候金英和王瑾等内阁老人还会受到重用,可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世正统帝身边的宦官们开始踏入权力的舞台,他们唯有退避三舍,明哲保身。
正统帝之所以没让王振取代金英和王瑾等人在司礼监的地位,是考虑到金英等人的资历和功绩,因此希望王振能循序渐进地掌控司礼监,一蹴而就的话不仅容易落人口舌而且还会使得内廷生乱。
金英和王瑾是两个聪明人,自然清楚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正统帝没有免去两人的职务,但两人知道正统帝想要让王振来执掌司礼监,故而知趣地把司礼监的事务交给王振,这使得王振意气风发,万分得意。
就在王振进入司礼监不久,王振的家人迁到了京城,住进了一所气派的宅院中,欢天喜地地准备着过年事宜。
据李云天所知,王振家人所住的这座大宅子是六部的一名官员送给他的,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文官都是有骨气的,也不是所有的文官都能经受住权势的诱惑,故而为了升迁那名官员选择投靠王振,希望王振能在正统帝面前美言几句。
虽然王振进入司礼监后行事变得张扬起来,不过李云天现在没有精力关注他,杨士奇的长子杨稷已经从江西押来了京城,由于杨稷案情重大故而三法司进行了会审。
李云天查看了杨稷的卷宗,心中感到非常无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杨稷的恶行一一暴露,必将难逃一死,这对杨士奇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张氏太皇太后也没有料到杨士奇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内廷,先是微微一怔,随后脸上闪过了一丝怒色。
虽然张氏太皇太后脸上的怒容一闪而逝,但这没能逃过就站在床前的李云天的双眼,一览无遗地被李云天看在了眼中。
李云天此时也无计可施,他总不能在这个时候打断杨士奇吧,故而唯有在心中暗自苦笑,很显然张氏太皇太后不会答应杨士奇的这次上疏。
表面上看起来,杨士奇的这道上疏有理有据,是忧国忧民之举,但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了君权与臣权的一次碰撞。
朝廷上的文官们想要借着张氏太皇太后弥留之际一举打垮代表着君权的内廷,使得内廷无法再对文臣集团掣肘,而张氏太皇太后希望文官集团辅佐年幼的正统帝,故而很难拒绝文臣集团的这个要求。
而只要有了张氏太皇太后的首肯,那么文官集团下一步就是要依照张氏太皇太后的“懿旨”废除内廷,把权力收回文官集团,而这可绝对不是张氏太皇太后所希望看见的。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明朝的文官集团拥有的势力最为强大,永乐皇帝以后大明的天子对文官也最为宽宥,这使得明朝的皇帝时常受到那些想要博取清名的文臣诘难,臣权之强可见一斑。
不过,终明一代,文臣集团都未能真正把控住朝政,这是因为大明比以前的朝代多出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司礼监,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内廷。
与唐宋等朝代的宦官不同,宣德帝开办内书堂对宦官进行了系统的文化教育,按照培养文官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培养,这使得内廷的宦官们有了与文官匹敌的能力。
正是在内廷的牵制下,明朝的文官集团才未能掌控住朝局,大明的权力始终在皇帝的手里攥着。
虽然大明的皇帝看上去疏于政务,不喜欢上朝听政,但大明中央衙门和地方衙门却一直有条不紊地运作,并没有因此而出现问题。
这里面固然有文官集团悉心处理日常政务的功劳,同时也有内廷的督促之功,正是内廷和文官集团的相互制衡才使得大明朝局稳定。
说起来,这正是明朝皇帝们高明的地方,把繁杂的日常政务抛给臣子和奴才去做,而自己则享受生活的乐趣。
内廷的宦官之所以会飞扬跋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皇帝为了制衡住文官集团故意放纵宦官,让宦官打击文官集团的势力,使得双方的力量保持平衡。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宦官们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势,但都要依附于兄弟,并不像李唐等朝代那样能把皇帝架空,始终是皇帝的奴才。
在明朝的三名权势熏天的宦官中,除了王振被激愤的将领杀掉,刘瑾和魏忠贤都是被皇帝给除了,而刘瑾和魏忠贤对此没有丝毫反抗之力,足见宦官们只是皇帝的附庸。
否则的话,刘瑾和魏忠贤将会像李唐时期的宦官那样,可以废掉皇帝另立新的天子。
“咳咳……”就在李云天琢磨着等下如何打圆场来缓和现场紧张的气氛时,张氏太皇太后忽然剧烈咳嗽了起来,一张口喷出一口血来,打断了杨士奇的话。
“快传御医!”正统帝见状大吃了一惊,连忙冲上前扶住了张氏太皇太后,然后冲着门口的内侍高声喊道,守在门口的内侍慌忙去外殿去请等候在那里的御医。
现场的文武权贵纷纷流露出关切的神色,目不转睛地望向双目紧闭倒在正统帝怀里的张氏太皇太后。
杨士奇的双目闪过一丝失望来,就差一点点他就能把第三道上疏讲完,现在看来原本就无比虚弱的张氏太皇太后这下要凶多吉少了。
“唉!”望着昏死过去的张氏太皇太后,李云天暗自叹了一口气。
李云天可不认为张氏太皇太后是无端昏过去的,很显然这是张氏太皇太后刻意而为,他没想到张氏太皇太后会用这一手来对付文官集团的发难,以张氏太皇太后的身体状况来看恐怕她这次闭眼后将很难在醒来。
不得不说,张氏太皇太后的这个选择是最为明智的,这样一来既保住了内廷,同时又能避免与文官集团撕破脸。
守在外殿的御医们不敢怠慢,风风火火地来到了床前给张氏太皇太后进行诊断,正统帝和李云天等人焦急地在一旁等待着。
“皇上,太皇太后薨了!”经过一番忙碌后,满头大汗的御医们纷纷跪在了正统帝面前,领头的御医诚惶诚恐地说道。
“太皇太后!”听闻此言,李云天和张辅、杨士奇等文武权贵不约而同地跪了下去,宫女和内侍也相继跪下,屋里顿时哭声震天。
“传朕旨意,太皇太后操劳一生,其丧事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正统帝和孙太后、胡皇后随后也跪在了床前,正统帝一边擦着眼泪一边高声吩咐跪在身后的宋大山。
“奴才明白。”宋大山闻言磕了一个头,急匆匆地离开前去张罗张氏太皇太后的丧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去,跪在正统帝身后的李云天好像已经嗅到了硝烟的味道,心中不由得暗暗说道。
望着床榻上面色安详的张氏太皇太后,两行热烈顺着李云天的脸颊流了下去,张氏太皇太后一直对他倚重有加,对忠王府也颇为关照,这使得李云天对她的离去黯然神伤。
张氏太皇太后薨了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整个京城随之笼罩在了哀伤的氛围中,百姓们对贤良淑德的张氏太皇太后敬爱有加,故而不少人主动为之戴孝。
在张氏太皇太后留下的遗诏中,勉励朝中文武大臣辅助英宗实行仁政,语气诚恳淳厚令百官万分感动。
为了彰显张氏太皇太后的生平,经过礼部拟定,正统帝为她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后世之人对张氏太皇太后有着颇多赞誉,《明史纪事本末》上记载:
宣皇晏驾,新主幼冲。王振以青宫旧侍,俨然自负顾命。其时三杨犹在位也。太后贤明,有汉马氏、宋高后风。
《明史演义》上说:王振用事,祸启英宗,太皇太后洞烛其奸,令女官拟刃于颈,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请,不即加诛,大奸未去,贻误良多……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十二月,张氏太皇太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并附祭于太庙,一代贤后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张氏太皇太后出殡后,一直忙着丧事事宜的李云天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现在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已经临近尾声,江南税务革新也快落下帷幕,这使得他难得地清闲了下来。
说是清闲,并不是李云天无所事事,他身居高位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公务,只不过手头的公务没有新军军制改革和税务革新那样耗费精力。
张氏太皇太后入葬的第三天,王振被正统帝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宋大山取代了杨庆成为了御马监太监,正式执掌宫里的禁军,而杨庆被调往南京任职。
伴随着宋大山和王振的提升,内廷的势力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振和宋大山正式确定了内廷的主导地位,使得金英和王瑾等原内廷的大佬不得不对两人敬畏三分。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张氏太皇太后在的时候金英和王瑾等内阁老人还会受到重用,可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世正统帝身边的宦官们开始踏入权力的舞台,他们唯有退避三舍,明哲保身。
正统帝之所以没让王振取代金英和王瑾等人在司礼监的地位,是考虑到金英等人的资历和功绩,因此希望王振能循序渐进地掌控司礼监,一蹴而就的话不仅容易落人口舌而且还会使得内廷生乱。
金英和王瑾是两个聪明人,自然清楚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正统帝没有免去两人的职务,但两人知道正统帝想要让王振来执掌司礼监,故而知趣地把司礼监的事务交给王振,这使得王振意气风发,万分得意。
就在王振进入司礼监不久,王振的家人迁到了京城,住进了一所气派的宅院中,欢天喜地地准备着过年事宜。
据李云天所知,王振家人所住的这座大宅子是六部的一名官员送给他的,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文官都是有骨气的,也不是所有的文官都能经受住权势的诱惑,故而为了升迁那名官员选择投靠王振,希望王振能在正统帝面前美言几句。
虽然王振进入司礼监后行事变得张扬起来,不过李云天现在没有精力关注他,杨士奇的长子杨稷已经从江西押来了京城,由于杨稷案情重大故而三法司进行了会审。
李云天查看了杨稷的卷宗,心中感到非常无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杨稷的恶行一一暴露,必将难逃一死,这对杨士奇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