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第995章 廊房议事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两天后,京城的大朝如期举行,其中最令人关心的莫过于东察合台汗国的求援,以及帖木儿帝国向大明呈递的要统一察合台汗国的陈情。
本来,对大明来说这是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两个西域番邦之间的争斗而已,不过随着娜尔莎在四方会馆刺伤那名外地公子哥,以及其凭借着热情奔放的西域舞在京城声名鹊起,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关注到了这两件小事上来。
尤为重要的是,辅政大臣们对是否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出现了严重分歧,导致朝堂上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逐渐出现了对立。
恐怕娜尔莎和多鲁尔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由于近些年一直被讲武堂下面的骁武军和水师压着,大明的那些勋贵现在是憋了一股子劲想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故而对出兵东察合台汗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说起来两人还要感谢李云天,如果不是李云天率领骁武军和水师南征北战,又清剿了倭寇,给大明勋贵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恐怕大明勋贵根本就看不上这次西域的战机,谁愿意劳师动众不远千里地跑去荒芜蛮夷的西域去打一场与大明无关的仗?
自从李云天让林馨前来告诫娜尔莎不要拿面纱的事情做文章后,娜尔莎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大明朝廷高层对是否援助东察合台汗国有着巨大的分歧,否则的话李云天也不会显得如此小心谨慎,故而心中顿时对大明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升起了巨大的期望。
上朝前,东、西千步廊的廊房文武百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今天的这次朝会。
实际上由于辅政大臣中文官和勋贵的势力相差无几,故而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在朝堂上的力量处于一种均势,再加上双方的侧重点不同,故而很少在内政上爆发什么激烈的冲突。
而能令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进行一场大规模冲突的事情,现在也唯有是否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的事情。
文官集团自然不想劳军远征,去打一场与大明无关的战争,毕竟东察合台汗国不是大明的藩属国,大明实在是师出无名。
可勋贵集团们则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战机,想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以证明卫所军并不比骁武军差,故而以东察合台汗国事关西域安稳为由坚持出兵。
在千步廊侯朝的这段时间,文官勋贵们自然要进行最后的商议,那些能进得了太和殿的官员再辅政大臣们的示意下已经清楚了各自在大朝时的角色。
“忠武王呢?”东千步廊内,张辅扫了一眼聚集在房间里的勋贵重臣,有些意外地问向了身旁的周征。
由于此次大朝事关着勋贵集团的荣誉,故而张辅和周正等勋贵集团的首脑已经齐聚一堂,商议着在大朝上如何对抗文官集团的发难。
与之相对应的,杨士奇和胡滢等内阁、六部的文官也聚在一起商量着阻止朝廷出兵的办法,在他们看来勋贵集团这次出兵完全就是为了一己私利,想要趁此建立军功以及给卫所部队正名,实属劳民伤财。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在朝堂上的势力不相上下,故而双方都很难压倒对方。
这个时候,李云天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先不说讲武堂一系的新兴勋贵在朝堂上拥有不小的力量,文官中的新兴势力也与李云天关系密切。
所谓的新兴势力,指的是李云天当年查办两淮盐道贪墨大案时因功得以从南京调任京城的三位部院堂官,即潘兴民、张韬和秦克。
其中,潘兴民由南京刑部左侍郎迁为京师刑部左侍郎,张韬由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迁为京师户部左侍郎,秦克由南京大理寺左少卿迁为京师大理寺右少卿。
对潘兴民、张韬和秦克而言,三人协助李云天审理两淮盐道大案可谓“因祸得福”,出人意料地从事先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子中受益匪浅,得以咸鱼翻身,重新进入大明的权力核心。
这是宣德帝对六部力量的近一步削弱,同时也是希望文官集团中出现第三股力量,来平衡内阁和六部的关系,而潘兴民、张韬和秦克就是宣德帝所期望的第三股势力的领袖。
虽然以潘兴民、张韬和秦克为首的新兴文官势力还无法与杨士奇和胡滢相抗衡,但已然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受到内阁和六部的极力拉拢。
李云天对潘兴民等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说起来李云天对他们有着“知遇之恩”,当年正是李云天向宣德帝的举荐,三人才被宣德帝所看重进而调来了京城,是李云天暗中压制文官集团旧势力的一招妙棋。
而潘兴民等人也并没有让李云天失望,来到京城后暗地里积极扩展势力,不仅吸纳了不少成员,而且相继从南京官场提拔和调任官员来京城或者去地方任职。
南京官场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受到朝廷某方势力的打压和排挤才不得不去南京部院衙门养老,故而他们倍加珍惜眼前的这次机会,无不以潘兴民等人马首是瞻,再也不想回暮气沉沉的南京官场。
本来,这种对外用兵的事情李云天最有发言权才对,纵观大明十年来的战争,无不由李云天所主导而且还都打了胜仗,他的意见自然非常重要。
不仅如此,要说到对西域的了解,大明朝堂上下的官员们恐怕没有人比李云天更了解,因为李云天数年前就在关西设立了骁武军大营,开始经营骁武军在关西的势力,肯定清楚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之间的战争对大明的影响。
虽然宣德帝在遗诏中对李云天的“死”充满了遗憾,流露出对李云天委以重任的意思,但李云天终究不是宣德帝明旨任命的辅政大臣,所以李云天并不一定非要参加辅政大臣们的议事。
说到这里,里面就要涉及到宣德帝的遗诏,当时为了确保太子顺利登机,让李云天将背叛朝廷想要取代太子皇位的叛党一网打尽,所以宣德帝的遗诏里并没有任命已经“死”去的李云天为辅政大臣,可谁都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这档子事宣德帝绝对会让李云天成为辅政大臣。
事实上,李云天随后被孙皇后用宣德帝的遗诏进封为“忠武王”,已经清楚地表达了宣德帝这个意思,很显然李云天的这个王爵比辅政大臣更为重要。
因此,辅政大臣们每当遇到重要的事务要商议总会喊上李云天一同商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得太皇太后信赖和器重的李云天其实已经成为了太皇太后在辅政大臣中的代言人,有李云天参与处理那些军政大事的话太皇太后非常放心,不用担心皇家的权益受到损害。
由于李云天并不是辅政大臣,再加上朝廷近来也没什么大事,故而自从回京后他就没有参加过辅政大臣议事,除了处理手头的公务外就是给正统帝授课。
正统帝对李云天教授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从中获益匪浅,这使得太皇太后倍感欣慰,在她看来有李云天教导的话正统帝绝对会成为一代明君,只要正统帝能学到李云天一半的心智就足以掌控朝局。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皇家和权贵子弟陪着正统帝一起上课,既是给正统帝解闷,同时也是培养正统帝的嫡系臣子。
按理说只有那些正室的子弟才能得到伴驾的机会,可忠武王府比较特殊,出了王妃英睿郡主周雨婷的两个儿子外,侧妃瑞祥郡主朱玉馨的两个儿子也得以陪王伴驾。
如果按照血缘关系的话,朱玉馨的两子与正统帝是表兄弟,双方之间的关系还更近一步。
“他去了宫里,太皇太后传他问话。”周征是李云天的岳父,自然知道李云天的行踪,笑着向张辅说道。
“忠国公,你说忠武王在西域的事情上究竟持何态度?”听闻此言,现场的一名勋贵不由得好奇地开口问道,由于李云天回避了是否出兵东察合台汗国一事,故而朝廷上下恐怕除了周征外没人清楚李云天的想法。
屋子里的勋贵们闻言纷纷看向了周征,神色显得有些紧张,毕竟他们支持出兵就是为了卫所军能打一个翻身仗,进而与骁武军分庭抗礼,李云天肯定知道他们的用意,保不准会从中阻挠,毕竟这里面涉及到了骁武军的利益。
尤为重要的是,一旦李云天提出亲自挂帅去东察合台汗国,那么大明的这些勋贵将无人能与其争兵权,除非张辅和周征亲自出马李云天才会主动退避。
很显然,张辅年事已高肯定无法承受西域的风沙和长途行军的劳累,而周征是李云天的岳父怎好跟李云天去争出兵西域的兵权?
因此,在那些勋贵看来,李云天是否有意亲自挂帅出兵西域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他们的希望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诸位,忠武王历来重视西域,自然不会坐视东察合台汗国被西察合台吞并。”周征知道众人的担心,环视了一眼现场的勋贵后笑着说道,“他这两年忙着平倭的事情已经耗费了不少精力,恐怕朝廷这次要是出兵西域的话他不会去凑热闹。”
众人闻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其实自从平定汉王叛乱开始,李云天从未与勋贵们争过战功,都是形势到了紧要关头才挺身而出,进而力挽狂澜。
所以勋贵们实际上并不担心李云天会与他们争出兵西域统帅一职的事情,只不过从周征口中说出来的话他们更为安心而已。
两天后,京城的大朝如期举行,其中最令人关心的莫过于东察合台汗国的求援,以及帖木儿帝国向大明呈递的要统一察合台汗国的陈情。
本来,对大明来说这是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两个西域番邦之间的争斗而已,不过随着娜尔莎在四方会馆刺伤那名外地公子哥,以及其凭借着热情奔放的西域舞在京城声名鹊起,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关注到了这两件小事上来。
尤为重要的是,辅政大臣们对是否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出现了严重分歧,导致朝堂上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逐渐出现了对立。
恐怕娜尔莎和多鲁尔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由于近些年一直被讲武堂下面的骁武军和水师压着,大明的那些勋贵现在是憋了一股子劲想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故而对出兵东察合台汗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说起来两人还要感谢李云天,如果不是李云天率领骁武军和水师南征北战,又清剿了倭寇,给大明勋贵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恐怕大明勋贵根本就看不上这次西域的战机,谁愿意劳师动众不远千里地跑去荒芜蛮夷的西域去打一场与大明无关的仗?
自从李云天让林馨前来告诫娜尔莎不要拿面纱的事情做文章后,娜尔莎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大明朝廷高层对是否援助东察合台汗国有着巨大的分歧,否则的话李云天也不会显得如此小心谨慎,故而心中顿时对大明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升起了巨大的期望。
上朝前,东、西千步廊的廊房文武百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今天的这次朝会。
实际上由于辅政大臣中文官和勋贵的势力相差无几,故而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在朝堂上的力量处于一种均势,再加上双方的侧重点不同,故而很少在内政上爆发什么激烈的冲突。
而能令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进行一场大规模冲突的事情,现在也唯有是否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的事情。
文官集团自然不想劳军远征,去打一场与大明无关的战争,毕竟东察合台汗国不是大明的藩属国,大明实在是师出无名。
可勋贵集团们则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战机,想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以证明卫所军并不比骁武军差,故而以东察合台汗国事关西域安稳为由坚持出兵。
在千步廊侯朝的这段时间,文官勋贵们自然要进行最后的商议,那些能进得了太和殿的官员再辅政大臣们的示意下已经清楚了各自在大朝时的角色。
“忠武王呢?”东千步廊内,张辅扫了一眼聚集在房间里的勋贵重臣,有些意外地问向了身旁的周征。
由于此次大朝事关着勋贵集团的荣誉,故而张辅和周正等勋贵集团的首脑已经齐聚一堂,商议着在大朝上如何对抗文官集团的发难。
与之相对应的,杨士奇和胡滢等内阁、六部的文官也聚在一起商量着阻止朝廷出兵的办法,在他们看来勋贵集团这次出兵完全就是为了一己私利,想要趁此建立军功以及给卫所部队正名,实属劳民伤财。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在朝堂上的势力不相上下,故而双方都很难压倒对方。
这个时候,李云天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先不说讲武堂一系的新兴勋贵在朝堂上拥有不小的力量,文官中的新兴势力也与李云天关系密切。
所谓的新兴势力,指的是李云天当年查办两淮盐道贪墨大案时因功得以从南京调任京城的三位部院堂官,即潘兴民、张韬和秦克。
其中,潘兴民由南京刑部左侍郎迁为京师刑部左侍郎,张韬由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迁为京师户部左侍郎,秦克由南京大理寺左少卿迁为京师大理寺右少卿。
对潘兴民、张韬和秦克而言,三人协助李云天审理两淮盐道大案可谓“因祸得福”,出人意料地从事先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子中受益匪浅,得以咸鱼翻身,重新进入大明的权力核心。
这是宣德帝对六部力量的近一步削弱,同时也是希望文官集团中出现第三股力量,来平衡内阁和六部的关系,而潘兴民、张韬和秦克就是宣德帝所期望的第三股势力的领袖。
虽然以潘兴民、张韬和秦克为首的新兴文官势力还无法与杨士奇和胡滢相抗衡,但已然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受到内阁和六部的极力拉拢。
李云天对潘兴民等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说起来李云天对他们有着“知遇之恩”,当年正是李云天向宣德帝的举荐,三人才被宣德帝所看重进而调来了京城,是李云天暗中压制文官集团旧势力的一招妙棋。
而潘兴民等人也并没有让李云天失望,来到京城后暗地里积极扩展势力,不仅吸纳了不少成员,而且相继从南京官场提拔和调任官员来京城或者去地方任职。
南京官场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受到朝廷某方势力的打压和排挤才不得不去南京部院衙门养老,故而他们倍加珍惜眼前的这次机会,无不以潘兴民等人马首是瞻,再也不想回暮气沉沉的南京官场。
本来,这种对外用兵的事情李云天最有发言权才对,纵观大明十年来的战争,无不由李云天所主导而且还都打了胜仗,他的意见自然非常重要。
不仅如此,要说到对西域的了解,大明朝堂上下的官员们恐怕没有人比李云天更了解,因为李云天数年前就在关西设立了骁武军大营,开始经营骁武军在关西的势力,肯定清楚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之间的战争对大明的影响。
虽然宣德帝在遗诏中对李云天的“死”充满了遗憾,流露出对李云天委以重任的意思,但李云天终究不是宣德帝明旨任命的辅政大臣,所以李云天并不一定非要参加辅政大臣们的议事。
说到这里,里面就要涉及到宣德帝的遗诏,当时为了确保太子顺利登机,让李云天将背叛朝廷想要取代太子皇位的叛党一网打尽,所以宣德帝的遗诏里并没有任命已经“死”去的李云天为辅政大臣,可谁都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这档子事宣德帝绝对会让李云天成为辅政大臣。
事实上,李云天随后被孙皇后用宣德帝的遗诏进封为“忠武王”,已经清楚地表达了宣德帝这个意思,很显然李云天的这个王爵比辅政大臣更为重要。
因此,辅政大臣们每当遇到重要的事务要商议总会喊上李云天一同商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得太皇太后信赖和器重的李云天其实已经成为了太皇太后在辅政大臣中的代言人,有李云天参与处理那些军政大事的话太皇太后非常放心,不用担心皇家的权益受到损害。
由于李云天并不是辅政大臣,再加上朝廷近来也没什么大事,故而自从回京后他就没有参加过辅政大臣议事,除了处理手头的公务外就是给正统帝授课。
正统帝对李云天教授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从中获益匪浅,这使得太皇太后倍感欣慰,在她看来有李云天教导的话正统帝绝对会成为一代明君,只要正统帝能学到李云天一半的心智就足以掌控朝局。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皇家和权贵子弟陪着正统帝一起上课,既是给正统帝解闷,同时也是培养正统帝的嫡系臣子。
按理说只有那些正室的子弟才能得到伴驾的机会,可忠武王府比较特殊,出了王妃英睿郡主周雨婷的两个儿子外,侧妃瑞祥郡主朱玉馨的两个儿子也得以陪王伴驾。
如果按照血缘关系的话,朱玉馨的两子与正统帝是表兄弟,双方之间的关系还更近一步。
“他去了宫里,太皇太后传他问话。”周征是李云天的岳父,自然知道李云天的行踪,笑着向张辅说道。
“忠国公,你说忠武王在西域的事情上究竟持何态度?”听闻此言,现场的一名勋贵不由得好奇地开口问道,由于李云天回避了是否出兵东察合台汗国一事,故而朝廷上下恐怕除了周征外没人清楚李云天的想法。
屋子里的勋贵们闻言纷纷看向了周征,神色显得有些紧张,毕竟他们支持出兵就是为了卫所军能打一个翻身仗,进而与骁武军分庭抗礼,李云天肯定知道他们的用意,保不准会从中阻挠,毕竟这里面涉及到了骁武军的利益。
尤为重要的是,一旦李云天提出亲自挂帅去东察合台汗国,那么大明的这些勋贵将无人能与其争兵权,除非张辅和周征亲自出马李云天才会主动退避。
很显然,张辅年事已高肯定无法承受西域的风沙和长途行军的劳累,而周征是李云天的岳父怎好跟李云天去争出兵西域的兵权?
因此,在那些勋贵看来,李云天是否有意亲自挂帅出兵西域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他们的希望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诸位,忠武王历来重视西域,自然不会坐视东察合台汗国被西察合台吞并。”周征知道众人的担心,环视了一眼现场的勋贵后笑着说道,“他这两年忙着平倭的事情已经耗费了不少精力,恐怕朝廷这次要是出兵西域的话他不会去凑热闹。”
众人闻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其实自从平定汉王叛乱开始,李云天从未与勋贵们争过战功,都是形势到了紧要关头才挺身而出,进而力挽狂澜。
所以勋贵们实际上并不担心李云天会与他们争出兵西域统帅一职的事情,只不过从周征口中说出来的话他们更为安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