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第918章 以礼相待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如今李云天的话不由得激起了阿鲁心底深处的这个愿望,他听懂了李云天的意思,李云天是劝他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二十几个乡村,而他也正有此意。
再者说了,就像李云天先前所说的那样全天下都是皇帝陛下的,小琉球岛上的宣抚司自然也要接受朝廷的管理,阿鲁根本就没有能力跟李云天相对抗,如果他不同意的话届时肯定会爆发一场战争。
阿鲁觉得李云天不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因此他认为李云天并不想要吞并他手下的那二十几个村落,否则绝对不会对他以礼相待而且还给村民们办了不少好事,他愿意相信李云天。
其实,李云天让人又是给阿鲁送礼又是帮助那些村落村民的行为使得很多人都感到不解,阿鲁不过一个自封的番王而已,手下仅仅有二十多个村落,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大明乡下的一个乡镇,李云天完全没有必要跟这些土著这么客气。
可李云天却告诫那些人对阿鲁他们要以礼相待,毕竟以后大家都是大明的人,不要将其视为尚未开化的蛮民。
所谓上行下效,在李云天以身作则下,讲武堂的人都不敢再鄙夷和轻视那些原先被他们视为蛮人的民众,毕竟他们也是大民的子民,那么就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双方真正融合在一起。
由于阿鲁来的时候正好赶上过年,李云天就把他留在了鸡笼镇,鸡笼镇与半年前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镇子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大型兵营而且镇上出现了很多新建筑,讲武堂正抓紧时间对鸡笼镇进行改造。
按照李云天的最终规划,将以鸡笼镇为基础建设一座新城出来,解释鸡笼城将成为小琉球岛最为重要的城市。
阿鲁对停泊在港口上的整合宝船十分感兴趣,于是李云天特意领着他乘坐郑和宝船在海上逛了一圈,在阿鲁看来船在水上行驶得异常平稳,如履平地,他很难相信这艘船是人造出来的,完全能把一个村的人连带着牲畜一起装进去。
不仅如此,李云天还向阿鲁展示了讲武堂设在鸡笼港用来装卸货物的机械,在那些机械的帮助下一个人能轻易提起原先几个人也抬不起来的货物,又方便又快捷,令阿鲁是太开眼界,感触良多。
在李云天的建议下,阿鲁准备从村落里挑选一批孩童送去讲武堂进行学习和深造,这对向来仰慕大明文化的他来说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要知道以前可是只有大明的藩属国才能向国子监派遣留学生,而李云天主动要培养村落里的子弟,令他是激动又兴奋,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直以来,李云天都认为对待任何问题的态度就是要疏通而不是堵塞住,故而要想让阿鲁这些小琉球岛上的土著居民真的融入到大明,就必须对他们以礼相待,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让他们心里有一种个归属感。
而阿鲁也没有辜负李云天的希望,率领着手下的两三万土著居民归附大明,正式成为了大明子民。
这里之所以说正式,是因为大明立国后澎湖巡检司并没有对阿鲁所在地区进行有效掌控,故而阿鲁这些土著居民实际上是游离于大明管辖之外,否则明太祖发布迁居内陆诏令的时候阿鲁的父辈不会还留在这里,而澎湖巡检司也并没有将其统计在管辖的百姓内。
直到明朝中后期,明廷为了打击倭寇这才重视起小琉球,并且大量往岛上移民,逐渐实现了小琉球岛上民族间的融合。
元宵节的晚上,鸡笼镇举行了盛大的花灯展览,吸引了镇上众多百姓出门前去看花灯。
为了烘托出节日的气氛,李云天让鸡笼镇的明军水师以及讲武堂各衙门以连级部门为单位制作花灯,并且对那些花灯进行评选出“灯魁”,赏银一百两,榜眼七十两,探花五十两。
由于李云天给出了丰厚的悬红,所以吸引了镇上不少百姓也来参加这次的灯会,绞尽脑汁地做出了各自以为好看的花灯。
李云天与民同乐,在一群护卫的簇拥下到街上与军民们一起赏灯并且猜灯谜,现场一副其乐融融的和睦景象。
在李云天看来,这种能凝聚镇上军民向心力的活动最好能多举办,这也是官府与百姓相互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公,我刚收到的消息,年三十的晚上有千余名倭寇偷袭了南直隶的松江府,劫掠了松江府沿海的两个县城,杀死军民近一百六十五人,掳走女子二十九人,抢走财物价值估计近一百万两银子!”
就当李云天坐在路边的一个摊位上津津有味地吃着汤圆的时候,雷婷急匆匆走了过来,俯身在他耳旁小声说道。
“一百万两?”李云天闻言双目顿时流露出惊讶的神色,这不仅是因为倭寇竟然还敢袭扰大明沿海州府,更令他感到错愕的是那些倭寇竟然会抢走如此多的财物。
“相公,据公文里奏报,那些倭寇好像事先已经踩好了点儿,主要劫掠了松江府两个县城里的富户,当时有人与倭寇里应外合打开了城门,使得沉浸在除夕喜庆气氛里的县城军民没有丝毫察觉。”
雷婷神情严肃地向李云天说道,“县城那几家富户家中用来存放财物的库房已经被倭寇摸清楚,那些倭寇进门后径直奔向了库房,很快就把东西给抢走了,等当地驻军接到奏报赶到的时候那些倭寇已经逃走了。”
“可恶!”李云天的好心情顿时被那伙胆大妄为的倭寇给破坏了,忍不住用拳头砸了一下桌面,对方明知道他在清剿倭患竟然还敢顶风作案,这简直就没有将他放在眼里,实在是猖狂至极。
“知道那伙倭寇是哪里的吗?”随后,李云天平复了一下有些愤怒的心情,不动声色地低声问雷婷。
“有人认出了那伙倭寇里面的人,好像来自大琉球。”雷婷闻言轻声回答,柳眉微微蹙着,这件事一出来的话肯定会使得李云天承受不小的压力,也令李云天不得不对倭寇再次出手。
“琉球?”李云天闻言眉头顿时就是一皱,他还以为袭击松江府的倭寇与上次袭击宁波市舶司码头的那批人一样都是从倭国来的寇,没想到对方竟然来自琉球,着实出乎了他的意料。
大琉球指的就是琉球群岛,位于小琉球岛与倭国的九州岛之间,疆域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
据《古春风楼琐记》的记载,琉球国位于福建以东的海上,《隋书》中称为“流求”,《元史》中写作“瑠求”。
元朝末年,琉球国分裂为三个独立的国家,即中山万国、山南王国和山北王国,分别割据琉球岛的中部、南部和北部。
其中,三国中以中山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持了单独的外交,在大明看来其主权与日本国无异。
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此正式成为琉球国的名称。
其诏书内容为:“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这份诏书虽然称琉球国的国王卫“蛮夷酋长”,现在看起来好像充满了贬义,但在当时却是大明的一种正常的外交词汇,毕竟与大明相比,海外的那些国家都可成为蛮夷,其国王自然也就是酋长了。
琉球国的中山王察度首先领诏并立刻派遣王弟泰期,与杨载一同来中国奉表称臣,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继于翌年向大明称臣入贡,并接受了明朝防御倭寇的任务。
此后,琉球国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隔年进贡,谨守臣节,是大明海外最为可靠的藩属国。
不过随着倭寇的兴起,琉球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倭寇的一个天然的海上中转站,是倭寇除了小琉球岛的第二大海上聚集地。
面对着凶残且声势浩大的倭寇,琉球三国被迫处于了守势,逐渐与倭寇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琉球三国曾经向大明请求派兵协助清剿琉球岛上的倭寇,明廷也确实数次派兵前往琉球岛,可是那些倭寇闻风而逃,等到明军一走再大摇大摆地回来。
这使得大明也拿那些倭寇没办法,后来也就没有再派兵过去,毕竟这样做的话不仅效果不好而且还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可谓得不偿失。
久而久之,倭寇在琉球岛上得以立足,他们通常不招惹琉球三国,而琉球三国也不会主动去攻打倭寇,双方的势力处于一种平衡的态势。
况且,那些来琉球岛上的倭寇很多都与倭国的大名关系密切,一旦琉球三国清剿那些倭寇,势必会引来倭国大名的报复,可谓得不偿失。
如今李云天的话不由得激起了阿鲁心底深处的这个愿望,他听懂了李云天的意思,李云天是劝他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二十几个乡村,而他也正有此意。
再者说了,就像李云天先前所说的那样全天下都是皇帝陛下的,小琉球岛上的宣抚司自然也要接受朝廷的管理,阿鲁根本就没有能力跟李云天相对抗,如果他不同意的话届时肯定会爆发一场战争。
阿鲁觉得李云天不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因此他认为李云天并不想要吞并他手下的那二十几个村落,否则绝对不会对他以礼相待而且还给村民们办了不少好事,他愿意相信李云天。
其实,李云天让人又是给阿鲁送礼又是帮助那些村落村民的行为使得很多人都感到不解,阿鲁不过一个自封的番王而已,手下仅仅有二十多个村落,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大明乡下的一个乡镇,李云天完全没有必要跟这些土著这么客气。
可李云天却告诫那些人对阿鲁他们要以礼相待,毕竟以后大家都是大明的人,不要将其视为尚未开化的蛮民。
所谓上行下效,在李云天以身作则下,讲武堂的人都不敢再鄙夷和轻视那些原先被他们视为蛮人的民众,毕竟他们也是大民的子民,那么就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双方真正融合在一起。
由于阿鲁来的时候正好赶上过年,李云天就把他留在了鸡笼镇,鸡笼镇与半年前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镇子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大型兵营而且镇上出现了很多新建筑,讲武堂正抓紧时间对鸡笼镇进行改造。
按照李云天的最终规划,将以鸡笼镇为基础建设一座新城出来,解释鸡笼城将成为小琉球岛最为重要的城市。
阿鲁对停泊在港口上的整合宝船十分感兴趣,于是李云天特意领着他乘坐郑和宝船在海上逛了一圈,在阿鲁看来船在水上行驶得异常平稳,如履平地,他很难相信这艘船是人造出来的,完全能把一个村的人连带着牲畜一起装进去。
不仅如此,李云天还向阿鲁展示了讲武堂设在鸡笼港用来装卸货物的机械,在那些机械的帮助下一个人能轻易提起原先几个人也抬不起来的货物,又方便又快捷,令阿鲁是太开眼界,感触良多。
在李云天的建议下,阿鲁准备从村落里挑选一批孩童送去讲武堂进行学习和深造,这对向来仰慕大明文化的他来说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要知道以前可是只有大明的藩属国才能向国子监派遣留学生,而李云天主动要培养村落里的子弟,令他是激动又兴奋,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直以来,李云天都认为对待任何问题的态度就是要疏通而不是堵塞住,故而要想让阿鲁这些小琉球岛上的土著居民真的融入到大明,就必须对他们以礼相待,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让他们心里有一种个归属感。
而阿鲁也没有辜负李云天的希望,率领着手下的两三万土著居民归附大明,正式成为了大明子民。
这里之所以说正式,是因为大明立国后澎湖巡检司并没有对阿鲁所在地区进行有效掌控,故而阿鲁这些土著居民实际上是游离于大明管辖之外,否则明太祖发布迁居内陆诏令的时候阿鲁的父辈不会还留在这里,而澎湖巡检司也并没有将其统计在管辖的百姓内。
直到明朝中后期,明廷为了打击倭寇这才重视起小琉球,并且大量往岛上移民,逐渐实现了小琉球岛上民族间的融合。
元宵节的晚上,鸡笼镇举行了盛大的花灯展览,吸引了镇上众多百姓出门前去看花灯。
为了烘托出节日的气氛,李云天让鸡笼镇的明军水师以及讲武堂各衙门以连级部门为单位制作花灯,并且对那些花灯进行评选出“灯魁”,赏银一百两,榜眼七十两,探花五十两。
由于李云天给出了丰厚的悬红,所以吸引了镇上不少百姓也来参加这次的灯会,绞尽脑汁地做出了各自以为好看的花灯。
李云天与民同乐,在一群护卫的簇拥下到街上与军民们一起赏灯并且猜灯谜,现场一副其乐融融的和睦景象。
在李云天看来,这种能凝聚镇上军民向心力的活动最好能多举办,这也是官府与百姓相互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公,我刚收到的消息,年三十的晚上有千余名倭寇偷袭了南直隶的松江府,劫掠了松江府沿海的两个县城,杀死军民近一百六十五人,掳走女子二十九人,抢走财物价值估计近一百万两银子!”
就当李云天坐在路边的一个摊位上津津有味地吃着汤圆的时候,雷婷急匆匆走了过来,俯身在他耳旁小声说道。
“一百万两?”李云天闻言双目顿时流露出惊讶的神色,这不仅是因为倭寇竟然还敢袭扰大明沿海州府,更令他感到错愕的是那些倭寇竟然会抢走如此多的财物。
“相公,据公文里奏报,那些倭寇好像事先已经踩好了点儿,主要劫掠了松江府两个县城里的富户,当时有人与倭寇里应外合打开了城门,使得沉浸在除夕喜庆气氛里的县城军民没有丝毫察觉。”
雷婷神情严肃地向李云天说道,“县城那几家富户家中用来存放财物的库房已经被倭寇摸清楚,那些倭寇进门后径直奔向了库房,很快就把东西给抢走了,等当地驻军接到奏报赶到的时候那些倭寇已经逃走了。”
“可恶!”李云天的好心情顿时被那伙胆大妄为的倭寇给破坏了,忍不住用拳头砸了一下桌面,对方明知道他在清剿倭患竟然还敢顶风作案,这简直就没有将他放在眼里,实在是猖狂至极。
“知道那伙倭寇是哪里的吗?”随后,李云天平复了一下有些愤怒的心情,不动声色地低声问雷婷。
“有人认出了那伙倭寇里面的人,好像来自大琉球。”雷婷闻言轻声回答,柳眉微微蹙着,这件事一出来的话肯定会使得李云天承受不小的压力,也令李云天不得不对倭寇再次出手。
“琉球?”李云天闻言眉头顿时就是一皱,他还以为袭击松江府的倭寇与上次袭击宁波市舶司码头的那批人一样都是从倭国来的寇,没想到对方竟然来自琉球,着实出乎了他的意料。
大琉球指的就是琉球群岛,位于小琉球岛与倭国的九州岛之间,疆域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
据《古春风楼琐记》的记载,琉球国位于福建以东的海上,《隋书》中称为“流求”,《元史》中写作“瑠求”。
元朝末年,琉球国分裂为三个独立的国家,即中山万国、山南王国和山北王国,分别割据琉球岛的中部、南部和北部。
其中,三国中以中山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持了单独的外交,在大明看来其主权与日本国无异。
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此正式成为琉球国的名称。
其诏书内容为:“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这份诏书虽然称琉球国的国王卫“蛮夷酋长”,现在看起来好像充满了贬义,但在当时却是大明的一种正常的外交词汇,毕竟与大明相比,海外的那些国家都可成为蛮夷,其国王自然也就是酋长了。
琉球国的中山王察度首先领诏并立刻派遣王弟泰期,与杨载一同来中国奉表称臣,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继于翌年向大明称臣入贡,并接受了明朝防御倭寇的任务。
此后,琉球国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隔年进贡,谨守臣节,是大明海外最为可靠的藩属国。
不过随着倭寇的兴起,琉球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倭寇的一个天然的海上中转站,是倭寇除了小琉球岛的第二大海上聚集地。
面对着凶残且声势浩大的倭寇,琉球三国被迫处于了守势,逐渐与倭寇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琉球三国曾经向大明请求派兵协助清剿琉球岛上的倭寇,明廷也确实数次派兵前往琉球岛,可是那些倭寇闻风而逃,等到明军一走再大摇大摆地回来。
这使得大明也拿那些倭寇没办法,后来也就没有再派兵过去,毕竟这样做的话不仅效果不好而且还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可谓得不偿失。
久而久之,倭寇在琉球岛上得以立足,他们通常不招惹琉球三国,而琉球三国也不会主动去攻打倭寇,双方的势力处于一种平衡的态势。
况且,那些来琉球岛上的倭寇很多都与倭国的大名关系密切,一旦琉球三国清剿那些倭寇,势必会引来倭国大名的报复,可谓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