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残酷抉择(哇,这张又慢下来了,突然不知道咋写)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沈逸与突厥军队交手不少,每场战斗后都会总结,并将其中的心得写下来。
黑齿少将看后一直夸他是将才。
沈逸称张扬为了救黑齿少将丢了性命,希望黑齿以后好好活着,为他师父将边境看好。
两人惺惺相惜,但是突厥稳固后,黑齿还是需要回去继续防患西北。
沈逸则是直接上奏,以与张扬留下的军队感情深厚,加上突厥野心未死,留了下来。
女帝准奏。
朝中,崔玄拜相之后,依附着如流水,崔家门槛被洛阳和天下豪绅踏破。
崔玄也正式成为天下敬仰和称赞的相爷。
沈三问再次将刑部改制提上日程,却遭到崔玄的反对。
如今正是崔玄扩张势力之时,无论是裁官还是缩减人员编制,都会大大降低他的影响力,崔玄觉得不应该继续如此。
崔玄以还是保持传统为好,保持官场安定,让官吏安心,才能治理好国家为由,拒绝沈三问的请求。
沈三问对崔玄的变化触目惊心,他只对崔玄说了一句话,“权力果然是腐蚀人心的毒药。”
该发生的,到了立场变换的那天,绝对会照着应该发生的变化发生。
相权与君权的争端在更久远的时候,更加集中,但是在大唐开创三省六部后,君王对整个朝堂的掌控能力还是很强的。
可是,只要人有野心,比如李世民一样可以从一个三高官官,破格提升到掌管六部的程度。
何况是崔玄这样的才子,无论是那一路的人,都会给他一个薄面。
具有天然的优势。
世家嫡子,世家这一道的人,在他们与沈三问的斗争中,崔玄多多少少提供了帮助,是自己人。
才华横溢,科举这一道走上官途的人,将姚崇这个状元背后水分蒸发后,大家都明白,到底谁才是大周第一场科举的赢家,处于读书人对读书人的敬重,对崔玄就不可能差哪里去,英雄相惜。
至于普通百姓,崔玄也没少在人前漏脸,在女帝还在做公主的时候,对公主支持率最高的原州,对崔玄同样是敬畏而拜服的。
要说真正与崔玄不对付的,只有武家和李家两姓的势力了。
如果没有斗争,各项政令执行起来自然是容易的,但是如果几个人意见不统一,而且又有相当实力的时候,这一切就会很棘手了。
在大唐这个读书人还没确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杀功臣是不可取的。
留污名是轻的,重要的是会寒那些有志之士的心,让他们与君王产生隔阂,从而不愿意效命,隐士和神奇术士也会多起来。
女帝自然是不愿见这些的。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崔玄还没能真正的掌控朝局。
皇帝的身份就是天然的压制,再加上一层军权的掌控,手握禁军,并且由李家众人握在手里,在提拔一批曾经不受宠的有才忠义之士作为核心,宫廷之内便能固若金汤。
崔玄与女帝的斗争也只能表现在政见不同,但是大多数时候只能听命于女帝。
沈三问询问女帝的打算。
崔玄势大,还会越来越大,如何遏制,现在众人还不觉得,等到势力真的成了,总归是麻烦。
虽然他植树的办法可以解决之前预言的水土流失导致的饥荒问题,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老天爷不会给他新的考验。
女帝想了一会,“让和儿参与政事吧,总要交给他的,现在该适应了。”
李和跟着武则天学的时间不短了,也是时候接受真正的考验,同时由女帝来矫正他一些观念,也直面一些以前不能接受的血腥和真正的政治了。
这也是作为皇帝的平衡之道。
为了以后考虑,也为了江山稳固考虑。
总要扶持对立的实力,让他们相互斗争和倾轧,为了名声和利益互相攻击,让每个人怀疑自己和部下,怀疑所有人,最后理清自己的理念,明白自己需要做好的事。
李和年纪还非常非常小,不过由狄仁杰和武则天共同教导而成,又经历了洛阳皇城所有的变故,多少带着几分成熟。
女帝总是让他一个人拿决定,无论是他人的生死,还是利民或者不利民的事情做还是不做,必须自己有明确的决断。
很多选择是痛苦的,但是必须得有人去做选择。
李和亲手决定的第一件事,便是李隆基的生死问题。
这算得上他昔日的故友了,李隆基生,他周围的谋士便不得生,他死,便有许多人还能有个温暖的家,一家几口人好好活着。
李和去见了李隆基。
他有几份癫狂,见到李和的时候眸子却突然闪过一丝清明,他认得眼前的人。
李和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一定要做皇帝?”
李隆基答道,“天下人都能做皇帝,为什么不能是我?我读书比你差吗?出身比你差吗?可是那些夫子眼里只看得到你,狄仁杰又怎么样,还不是一个愚蠢的老匹夫。还有那个女人,纵容他的侄子杀了我母亲,我一定要报仇,让天下的人再也不能伤害到我。”
李和再问,“那你知道你这样会伤害到其他人吗?比如你的父亲,你的部下,还有金陵的百姓。”
李隆基大笑,“你是被教傻了吧,无论谁做皇帝,我有没有去过金陵,他们的一生永远不是自己能做主的,我只是追求一个做主的机会,有什么错,他们甘心被统治着,受人胁迫过日子,这怨得了谁?无辜只能怪他们无能。”
最后李和还是选择了保住李隆基。
不是因为认可他说的道理,也不是为了儿时短暂的同窗情谊,而是为了成全母亲与相王的兄妹之情。
或者说,这个决定才是女帝所希望看到的。
作为帝王储君,每一个决定都要看到背后代表的利益和势力,知道他成功的概率和潜在的风险。
这个选择,也算尽了一份孝心,从今以后,也要抛弃不必要的仁慈和善意,真正长成一个帝王之心,孤独而坚强的活着。
“李隆基,这天下会越来越好的,有一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生活在这片土地。”
沈逸与突厥军队交手不少,每场战斗后都会总结,并将其中的心得写下来。
黑齿少将看后一直夸他是将才。
沈逸称张扬为了救黑齿少将丢了性命,希望黑齿以后好好活着,为他师父将边境看好。
两人惺惺相惜,但是突厥稳固后,黑齿还是需要回去继续防患西北。
沈逸则是直接上奏,以与张扬留下的军队感情深厚,加上突厥野心未死,留了下来。
女帝准奏。
朝中,崔玄拜相之后,依附着如流水,崔家门槛被洛阳和天下豪绅踏破。
崔玄也正式成为天下敬仰和称赞的相爷。
沈三问再次将刑部改制提上日程,却遭到崔玄的反对。
如今正是崔玄扩张势力之时,无论是裁官还是缩减人员编制,都会大大降低他的影响力,崔玄觉得不应该继续如此。
崔玄以还是保持传统为好,保持官场安定,让官吏安心,才能治理好国家为由,拒绝沈三问的请求。
沈三问对崔玄的变化触目惊心,他只对崔玄说了一句话,“权力果然是腐蚀人心的毒药。”
该发生的,到了立场变换的那天,绝对会照着应该发生的变化发生。
相权与君权的争端在更久远的时候,更加集中,但是在大唐开创三省六部后,君王对整个朝堂的掌控能力还是很强的。
可是,只要人有野心,比如李世民一样可以从一个三高官官,破格提升到掌管六部的程度。
何况是崔玄这样的才子,无论是那一路的人,都会给他一个薄面。
具有天然的优势。
世家嫡子,世家这一道的人,在他们与沈三问的斗争中,崔玄多多少少提供了帮助,是自己人。
才华横溢,科举这一道走上官途的人,将姚崇这个状元背后水分蒸发后,大家都明白,到底谁才是大周第一场科举的赢家,处于读书人对读书人的敬重,对崔玄就不可能差哪里去,英雄相惜。
至于普通百姓,崔玄也没少在人前漏脸,在女帝还在做公主的时候,对公主支持率最高的原州,对崔玄同样是敬畏而拜服的。
要说真正与崔玄不对付的,只有武家和李家两姓的势力了。
如果没有斗争,各项政令执行起来自然是容易的,但是如果几个人意见不统一,而且又有相当实力的时候,这一切就会很棘手了。
在大唐这个读书人还没确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杀功臣是不可取的。
留污名是轻的,重要的是会寒那些有志之士的心,让他们与君王产生隔阂,从而不愿意效命,隐士和神奇术士也会多起来。
女帝自然是不愿见这些的。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崔玄还没能真正的掌控朝局。
皇帝的身份就是天然的压制,再加上一层军权的掌控,手握禁军,并且由李家众人握在手里,在提拔一批曾经不受宠的有才忠义之士作为核心,宫廷之内便能固若金汤。
崔玄与女帝的斗争也只能表现在政见不同,但是大多数时候只能听命于女帝。
沈三问询问女帝的打算。
崔玄势大,还会越来越大,如何遏制,现在众人还不觉得,等到势力真的成了,总归是麻烦。
虽然他植树的办法可以解决之前预言的水土流失导致的饥荒问题,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老天爷不会给他新的考验。
女帝想了一会,“让和儿参与政事吧,总要交给他的,现在该适应了。”
李和跟着武则天学的时间不短了,也是时候接受真正的考验,同时由女帝来矫正他一些观念,也直面一些以前不能接受的血腥和真正的政治了。
这也是作为皇帝的平衡之道。
为了以后考虑,也为了江山稳固考虑。
总要扶持对立的实力,让他们相互斗争和倾轧,为了名声和利益互相攻击,让每个人怀疑自己和部下,怀疑所有人,最后理清自己的理念,明白自己需要做好的事。
李和年纪还非常非常小,不过由狄仁杰和武则天共同教导而成,又经历了洛阳皇城所有的变故,多少带着几分成熟。
女帝总是让他一个人拿决定,无论是他人的生死,还是利民或者不利民的事情做还是不做,必须自己有明确的决断。
很多选择是痛苦的,但是必须得有人去做选择。
李和亲手决定的第一件事,便是李隆基的生死问题。
这算得上他昔日的故友了,李隆基生,他周围的谋士便不得生,他死,便有许多人还能有个温暖的家,一家几口人好好活着。
李和去见了李隆基。
他有几份癫狂,见到李和的时候眸子却突然闪过一丝清明,他认得眼前的人。
李和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一定要做皇帝?”
李隆基答道,“天下人都能做皇帝,为什么不能是我?我读书比你差吗?出身比你差吗?可是那些夫子眼里只看得到你,狄仁杰又怎么样,还不是一个愚蠢的老匹夫。还有那个女人,纵容他的侄子杀了我母亲,我一定要报仇,让天下的人再也不能伤害到我。”
李和再问,“那你知道你这样会伤害到其他人吗?比如你的父亲,你的部下,还有金陵的百姓。”
李隆基大笑,“你是被教傻了吧,无论谁做皇帝,我有没有去过金陵,他们的一生永远不是自己能做主的,我只是追求一个做主的机会,有什么错,他们甘心被统治着,受人胁迫过日子,这怨得了谁?无辜只能怪他们无能。”
最后李和还是选择了保住李隆基。
不是因为认可他说的道理,也不是为了儿时短暂的同窗情谊,而是为了成全母亲与相王的兄妹之情。
或者说,这个决定才是女帝所希望看到的。
作为帝王储君,每一个决定都要看到背后代表的利益和势力,知道他成功的概率和潜在的风险。
这个选择,也算尽了一份孝心,从今以后,也要抛弃不必要的仁慈和善意,真正长成一个帝王之心,孤独而坚强的活着。
“李隆基,这天下会越来越好的,有一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生活在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