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烫手山芋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郑喜这份眼光还是足以打动沈三问的,要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是要有天赋的,能够有灵敏的商业嗅觉,因小见大,至少是个知进退,有远见的人。
不过若是郑家将这些物质的亏损转嫁给其他人,那这份眼光,沈三问就没什么兴趣了。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你知道这东西必然亏损,凭借先知先觉的眼光,将风险转移给旁人,人品就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旁人接盘沈三问自然不会管,但是以后与郑家交往,都会留个心眼了。
总体而言,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若是郑喜来选择他必然也不会这样,但是他所在的家族一脉不过是旁支,而没有经商考虑的郑家主,自然更愿意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事。
于是,近日的宴席上,郑氏子孙相继开始撒钱请客,希望参会的人能给他们推荐这样的渠道,收下这一批笔墨砚的生意。
讲道理,六大家主是不会有这样的接盘人的,数量过多的奢侈品,只有唯一的一家收购商,沉积在手里的时间过长就是亏损。可是耐不住郑家给的价格十分优厚。
不少人动了心思,想做个转手生意。
郑家不愿意麻烦,期望一次性出手,毕竟日后出了问题,只得罪一家是最好的。
这样一来,前前后后就拖了三天。
王家主两个外侄就起了这样的心思,若是能帮家族赚一笔钱,多少也是功劳,郑家的人说的很直白,就是缺钱周转,而他们了解到的成本价市场价,的确与郑家介绍的人所说一致。
好在王家的权力足够集中,大事都要经过老头子的审批,特别是大的财物调动。
如今的家族都是一脉做官,一脉经商,剩下的旁支打理些杂事,经商也不过是为了做官的服务,做官又能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展开。
经商的一脉地位一般,不过为了家族累死累活拼搏,家族给的回馈也足以生活的比较滋润。家族大事上,商事都有相当的发言权。
王家三代人围坐在桌边,讨论最近的家族安排,那些年轻一辈官声比较好,应该重点扶持,争论那些子侄学问好,值得受更好的夫子教育。偶尔炫耀一下最近自己那一脉做过的事情,得到的宝贝。
温馨如画。
王家主自然已经习惯如此开心轻松的氛围,不过,这时候他听到一个他没想到过的消息。
王家第三代一位文不成武不就的旁系从商的小年轻,找准大家沉默的空档,站起来。
“家主,最近郑家打算将笔墨砚的生意出售出去,我们王家是不是可以进入其中,分一杯羹。”
这事居然闹到了家族的小议上。
王家主皱起眉头,“此事不是你能处理的。”
小年轻有些不服气,不过态度尚算恭敬的说道,“王家底下只有几处小作坊,如今朝廷提倡教育改革,这笔墨砚是必需品啊,郑家资金调动不便,底气不足,我们王家若是能抓住这个先机,在这桩生意上先入一步,再凭借堂兄与驸马爷的关系,短期能为王家创造大笔的财富,长期王家能多一桩营生。也好让做官的诸位叔伯,手里宽裕一分。”
这话鼓动性很强,谁都知道王彬与驸马爷关系亲密,就算他在殷王手中当了一轮差事,依然被沈三问委以重任,若他肯疏通一二,这事十有八九是能成的。王彬做了这么多年的王家嫡长子,为家族做点贡献,有何不可?
其实郑家意图放弃笔墨砚这些他们口中的小利,转向自家的丝绸布匹生意在洛阳城早已人尽皆知。可是郑家的生意盘不小,能接受的家族大多有自己的一门生意,不知道朝廷的动向也不敢贪图。
但是王家是有此本领的,钱粮王家不缺,权势王家在几大世家中不屈于崔家之下。更重要的是,这是王家少有染指的区域,开拓新的产业,会有许多重要的变数,不至于变差,变好的机会却很大。
财帛动人心,几位年长的人不过是受了家主告诫,对此事装作不闻,但是小辈提出来,大家心里又蠢蠢欲动起来。
接手了,会怎么样呢。
看着氛围突变,王家主额头皱出一个川字,“此事乃是与朝廷争利,王家若是参与进去,如今在朝廷的地位不保,没有必要因小失大。”
若是朝廷地位不保,做生意起来就会麻烦许多,没有王家在官场上提供的便利,地方小吏为难起来,十利去三,为他人做嫁衣,没有意义。
小年轻还是不肯放弃,“不如请堂兄打听一二,若是可行再行动,不然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错失了便不会再来。”
一众人便开始劝起来,就算不做也是无妨的,王彬是驸马身边的人自然是知道利害的,他说能做我们再入也是可以的。
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啊。
王家主这次倒是点头了,王家在驸马身上的投资是该收到一些回报了吧,商路权益王彬东跑西跑,所得不过与其他世家无异。
这让老王很不开心。
亲疏贵贱乃是人之常情,什么事都一碗水端平,哪有人能与你亲近,这点道理沈三问显然是很懂的啊,笔墨砚的生意不小,王家主以为也可以一试。
王彬此时正顺着大运河而下,高调的巡游南方。
沈三问说南部靠近海洋冬暖夏凉,景色优美,金陵之下的杭州更是人间仙境,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在杭州建一座覆盖千里的宅院,再在周围建上高塔、寺庙,修好湖泊断桥,欣赏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苏提春晓,曲院风荷的美景。
可是到了以后,王彬心里那个难受啊,他终于懂了建设这一众景物之意。
至于沈三问所提到的灵隐寺,据说有神佛出世的仙家圣地,如今不过是一座破落的小庙,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两百年前北周武帝灭佛时期,被焚烧法器佛典无数,寺庙一度落败,好在寺中僧人隐居数年后又回到此处,才不至于断了香火。
到隋朝慧诞法师来此处弘扬佛法,留下一个弟子,收了十五门徒,寺庙才开始有了香客,渐渐有了人气。
由于杭州并不繁华,此处又人烟罕至,分外的冷落荒寂。在杭州寻了老半天才有人知道路,还没到,带路人又借口此地蛇虫鼠蚁厉害走了,他走时候嘀咕的声音明明是说这里太冷清害怕有鬼。
王彬:......
不过灵隐寺的主持倒是十分有趣的人,在荒郊野岭念了一辈子经,心态磨得是平和无比,无论王彬的眼神多么嫌弃,话语透露出如何难受的心情,他都平静以对,淡然的邀请王彬听经,感悟此处的大自然。
花开花谢,不过是过眼云烟,万物周而复始,和尚一心求道,身在僻静之所,岂不是比闹市自在,前来的都是诚心礼佛的信徒,而非强求佛祖庇佑的俗人。
王彬很灵性的给了一百两香油钱,老和尚的情绪才有了一丝波动。
老和尚:“果然是与我佛有缘的年轻人。”
王彬:“...”
杭州之行,算不上美妙,若不是等着去游玩繁华的金陵,王彬定要去洛阳找沈三问询问一个究竟。
这都不知道是第几个说他与佛有缘的僧人了,大抵这世间,对寺庙大方的有钱人都是与佛有缘的,那那些贫苦人信佛又有什么意义,佛的引路人说他们,与佛无缘啊。
他们会不会做不到礼佛的道路,不能明白佛的深意,做出佛祖厌弃的事,从而事倍功半,或者纯粹做无用功呢。
由此可见,礼佛并不是穷人能做的事情。
简直阔怕。
身边的杨家小侄完全看不懂王彬的各种操作,千里迢迢来杭州找这么家寺庙,不供奉个长生位就直接走人,这是多么诚心礼佛啊!
世间竟有如此一心向佛之人!
王彬在杭州磨磨蹭蹭去了许多地方,确认没有沈三问口中所说的、他向往的、美景,各处留下自己的足迹后,憾而离去。
行至金陵的时候,收到了王家主的来信。
生意上的事情,他本来是不必过问的,他的人生使命就是花钱和享受,赚钱是其他旁支的事情。
作为最尊贵这一脉的嫡子,与他交好的都是洛阳权贵之后,他的好兄弟以后也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殷王哪里他也刷过印象分,以后,他会是王家的靠山之一。
可是父亲既然询问他这些,显然是整个家族的意思,想在其中分一杯羹。
笔墨砚吗?
王彬心里清楚依照笔墨砚需要费的人工,按照如今的市价,就算国库和帝王私库,加上公主府、文部的库房,都未必能支撑整个教育事业的花费。
更何况,依据沈三问谨慎的性子和陛下的态度,恐怕只会动用文部的部分收益,纸品经过之前的改革和降价,仍旧不便宜。
现在插手笔墨砚不是什么好主意啊。
他突然想到沈三问之前送与他的铅笔,沈三问曾经说过,铅笔比毛笔方便许多!
若是教育改革用铅笔代替书写,投资直接就血本无归了。
可是这信不能随便回,这不是他父亲一个人的意思,所有人都等着他的回信。
他不能将驸马的意思明说出来,也不能让整个王家对他的地位和作用产生质疑,更不能给他们这是个机会的错觉。
既然京中有胡商出现,他毫不犹豫的把锅甩给了胡商。
回信道:曾听闻胡商制物,技巧神奇,成本低廉,有诸葛武侯木牛流马之功,非人力所能及,如今非常时刻,不可轻易入局,徒增耗损。
总归是反对的意思,也给出了理由,洛阳的胡商的确很邪门,就是冲着这桩生意来的,铺子不大,口气很大,让人心里没底。
这一来一回之间,着急的不止是王家想要立功的小年轻。
郑家的人听说王家有意接手,心里也很慌,王家主都说了无意于这桩生意,王家小辈们却急急忙忙的打听忙活,想要进场,整的旁人都不敢妄动。
毕竟跟王家抢生意,以后的麻烦大着。
郑家主几番暗示王家主不要接手,王家主置若罔闻,儿子的关系硬,有负责人的消息,何须听这人唠叨。
这期间王家偏偏又不给个准消息,若是真被坑了,王家也只能怪年轻一辈没有疏通好驸马哪方面的关系,这样得罪的不算太狠,就算日后王家要报复,也可以在其他方便予以补偿。
可若是其他人购买下来,这补偿不也省了吗。
郑家也在发愁,甚至于等待的期间,郑喜已经多次劝诫采用方案二,降价销售。郑家转让生意其他人不接,由此产生的降价他们无权说三道四。
等到王家主收到儿子的来信,经由一众人传阅后,众人终于开始缓过神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郑家这次想转手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王家主告诫子侄保守消息,一来这关系儿子的前途问题,对他和整个王家都是最重要的事,泄密可不是什么好事,虽然王彬来信中语焉不详,但是反对的态度十分明确,从用词就能看出来。
二来这只是这次博弈中很小的一环,世家还期待这次的博弈的结果,王家无需承担损失,微小的士气打击可以接受,这对于世家一个整体造不成根本的损伤。
王家给了回应之后,郑家强势拒绝了其他家的询问,直接采取了方案二。
洛阳的笔墨砚市场价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值,引发万人疯抢。
很多人都说,郑家疯了!
也有较为穷苦的读书人说,这些世家终于开窍了,不再为难他们读书人了。高昂的价格曾经让他们望而却步,练字、作诗、写文,都要穷思苦想才敢下笔,若是这样的时代早些来临,该有多好。
多写一张纸,书法就能好一些,他们与那些世家子的差距也能少很多。
虽然中间有许多的插曲,王家的介入与退出,崔家的争执,但是,沈三问收到这样的消息,还是免不了的开心。
大多数穷人就算跌价也屯不起更多的物资,只能等手头宽裕再行购买,这一辈的读书人也一时习惯不了铅笔。
以后,贵族还是能延续他们的风流,穷人也能更好的继续他们的求学之路。
甚好。
郑喜这份眼光还是足以打动沈三问的,要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是要有天赋的,能够有灵敏的商业嗅觉,因小见大,至少是个知进退,有远见的人。
不过若是郑家将这些物质的亏损转嫁给其他人,那这份眼光,沈三问就没什么兴趣了。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你知道这东西必然亏损,凭借先知先觉的眼光,将风险转移给旁人,人品就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旁人接盘沈三问自然不会管,但是以后与郑家交往,都会留个心眼了。
总体而言,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若是郑喜来选择他必然也不会这样,但是他所在的家族一脉不过是旁支,而没有经商考虑的郑家主,自然更愿意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事。
于是,近日的宴席上,郑氏子孙相继开始撒钱请客,希望参会的人能给他们推荐这样的渠道,收下这一批笔墨砚的生意。
讲道理,六大家主是不会有这样的接盘人的,数量过多的奢侈品,只有唯一的一家收购商,沉积在手里的时间过长就是亏损。可是耐不住郑家给的价格十分优厚。
不少人动了心思,想做个转手生意。
郑家不愿意麻烦,期望一次性出手,毕竟日后出了问题,只得罪一家是最好的。
这样一来,前前后后就拖了三天。
王家主两个外侄就起了这样的心思,若是能帮家族赚一笔钱,多少也是功劳,郑家的人说的很直白,就是缺钱周转,而他们了解到的成本价市场价,的确与郑家介绍的人所说一致。
好在王家的权力足够集中,大事都要经过老头子的审批,特别是大的财物调动。
如今的家族都是一脉做官,一脉经商,剩下的旁支打理些杂事,经商也不过是为了做官的服务,做官又能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展开。
经商的一脉地位一般,不过为了家族累死累活拼搏,家族给的回馈也足以生活的比较滋润。家族大事上,商事都有相当的发言权。
王家三代人围坐在桌边,讨论最近的家族安排,那些年轻一辈官声比较好,应该重点扶持,争论那些子侄学问好,值得受更好的夫子教育。偶尔炫耀一下最近自己那一脉做过的事情,得到的宝贝。
温馨如画。
王家主自然已经习惯如此开心轻松的氛围,不过,这时候他听到一个他没想到过的消息。
王家第三代一位文不成武不就的旁系从商的小年轻,找准大家沉默的空档,站起来。
“家主,最近郑家打算将笔墨砚的生意出售出去,我们王家是不是可以进入其中,分一杯羹。”
这事居然闹到了家族的小议上。
王家主皱起眉头,“此事不是你能处理的。”
小年轻有些不服气,不过态度尚算恭敬的说道,“王家底下只有几处小作坊,如今朝廷提倡教育改革,这笔墨砚是必需品啊,郑家资金调动不便,底气不足,我们王家若是能抓住这个先机,在这桩生意上先入一步,再凭借堂兄与驸马爷的关系,短期能为王家创造大笔的财富,长期王家能多一桩营生。也好让做官的诸位叔伯,手里宽裕一分。”
这话鼓动性很强,谁都知道王彬与驸马爷关系亲密,就算他在殷王手中当了一轮差事,依然被沈三问委以重任,若他肯疏通一二,这事十有八九是能成的。王彬做了这么多年的王家嫡长子,为家族做点贡献,有何不可?
其实郑家意图放弃笔墨砚这些他们口中的小利,转向自家的丝绸布匹生意在洛阳城早已人尽皆知。可是郑家的生意盘不小,能接受的家族大多有自己的一门生意,不知道朝廷的动向也不敢贪图。
但是王家是有此本领的,钱粮王家不缺,权势王家在几大世家中不屈于崔家之下。更重要的是,这是王家少有染指的区域,开拓新的产业,会有许多重要的变数,不至于变差,变好的机会却很大。
财帛动人心,几位年长的人不过是受了家主告诫,对此事装作不闻,但是小辈提出来,大家心里又蠢蠢欲动起来。
接手了,会怎么样呢。
看着氛围突变,王家主额头皱出一个川字,“此事乃是与朝廷争利,王家若是参与进去,如今在朝廷的地位不保,没有必要因小失大。”
若是朝廷地位不保,做生意起来就会麻烦许多,没有王家在官场上提供的便利,地方小吏为难起来,十利去三,为他人做嫁衣,没有意义。
小年轻还是不肯放弃,“不如请堂兄打听一二,若是可行再行动,不然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错失了便不会再来。”
一众人便开始劝起来,就算不做也是无妨的,王彬是驸马身边的人自然是知道利害的,他说能做我们再入也是可以的。
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啊。
王家主这次倒是点头了,王家在驸马身上的投资是该收到一些回报了吧,商路权益王彬东跑西跑,所得不过与其他世家无异。
这让老王很不开心。
亲疏贵贱乃是人之常情,什么事都一碗水端平,哪有人能与你亲近,这点道理沈三问显然是很懂的啊,笔墨砚的生意不小,王家主以为也可以一试。
王彬此时正顺着大运河而下,高调的巡游南方。
沈三问说南部靠近海洋冬暖夏凉,景色优美,金陵之下的杭州更是人间仙境,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在杭州建一座覆盖千里的宅院,再在周围建上高塔、寺庙,修好湖泊断桥,欣赏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苏提春晓,曲院风荷的美景。
可是到了以后,王彬心里那个难受啊,他终于懂了建设这一众景物之意。
至于沈三问所提到的灵隐寺,据说有神佛出世的仙家圣地,如今不过是一座破落的小庙,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两百年前北周武帝灭佛时期,被焚烧法器佛典无数,寺庙一度落败,好在寺中僧人隐居数年后又回到此处,才不至于断了香火。
到隋朝慧诞法师来此处弘扬佛法,留下一个弟子,收了十五门徒,寺庙才开始有了香客,渐渐有了人气。
由于杭州并不繁华,此处又人烟罕至,分外的冷落荒寂。在杭州寻了老半天才有人知道路,还没到,带路人又借口此地蛇虫鼠蚁厉害走了,他走时候嘀咕的声音明明是说这里太冷清害怕有鬼。
王彬:......
不过灵隐寺的主持倒是十分有趣的人,在荒郊野岭念了一辈子经,心态磨得是平和无比,无论王彬的眼神多么嫌弃,话语透露出如何难受的心情,他都平静以对,淡然的邀请王彬听经,感悟此处的大自然。
花开花谢,不过是过眼云烟,万物周而复始,和尚一心求道,身在僻静之所,岂不是比闹市自在,前来的都是诚心礼佛的信徒,而非强求佛祖庇佑的俗人。
王彬很灵性的给了一百两香油钱,老和尚的情绪才有了一丝波动。
老和尚:“果然是与我佛有缘的年轻人。”
王彬:“...”
杭州之行,算不上美妙,若不是等着去游玩繁华的金陵,王彬定要去洛阳找沈三问询问一个究竟。
这都不知道是第几个说他与佛有缘的僧人了,大抵这世间,对寺庙大方的有钱人都是与佛有缘的,那那些贫苦人信佛又有什么意义,佛的引路人说他们,与佛无缘啊。
他们会不会做不到礼佛的道路,不能明白佛的深意,做出佛祖厌弃的事,从而事倍功半,或者纯粹做无用功呢。
由此可见,礼佛并不是穷人能做的事情。
简直阔怕。
身边的杨家小侄完全看不懂王彬的各种操作,千里迢迢来杭州找这么家寺庙,不供奉个长生位就直接走人,这是多么诚心礼佛啊!
世间竟有如此一心向佛之人!
王彬在杭州磨磨蹭蹭去了许多地方,确认没有沈三问口中所说的、他向往的、美景,各处留下自己的足迹后,憾而离去。
行至金陵的时候,收到了王家主的来信。
生意上的事情,他本来是不必过问的,他的人生使命就是花钱和享受,赚钱是其他旁支的事情。
作为最尊贵这一脉的嫡子,与他交好的都是洛阳权贵之后,他的好兄弟以后也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殷王哪里他也刷过印象分,以后,他会是王家的靠山之一。
可是父亲既然询问他这些,显然是整个家族的意思,想在其中分一杯羹。
笔墨砚吗?
王彬心里清楚依照笔墨砚需要费的人工,按照如今的市价,就算国库和帝王私库,加上公主府、文部的库房,都未必能支撑整个教育事业的花费。
更何况,依据沈三问谨慎的性子和陛下的态度,恐怕只会动用文部的部分收益,纸品经过之前的改革和降价,仍旧不便宜。
现在插手笔墨砚不是什么好主意啊。
他突然想到沈三问之前送与他的铅笔,沈三问曾经说过,铅笔比毛笔方便许多!
若是教育改革用铅笔代替书写,投资直接就血本无归了。
可是这信不能随便回,这不是他父亲一个人的意思,所有人都等着他的回信。
他不能将驸马的意思明说出来,也不能让整个王家对他的地位和作用产生质疑,更不能给他们这是个机会的错觉。
既然京中有胡商出现,他毫不犹豫的把锅甩给了胡商。
回信道:曾听闻胡商制物,技巧神奇,成本低廉,有诸葛武侯木牛流马之功,非人力所能及,如今非常时刻,不可轻易入局,徒增耗损。
总归是反对的意思,也给出了理由,洛阳的胡商的确很邪门,就是冲着这桩生意来的,铺子不大,口气很大,让人心里没底。
这一来一回之间,着急的不止是王家想要立功的小年轻。
郑家的人听说王家有意接手,心里也很慌,王家主都说了无意于这桩生意,王家小辈们却急急忙忙的打听忙活,想要进场,整的旁人都不敢妄动。
毕竟跟王家抢生意,以后的麻烦大着。
郑家主几番暗示王家主不要接手,王家主置若罔闻,儿子的关系硬,有负责人的消息,何须听这人唠叨。
这期间王家偏偏又不给个准消息,若是真被坑了,王家也只能怪年轻一辈没有疏通好驸马哪方面的关系,这样得罪的不算太狠,就算日后王家要报复,也可以在其他方便予以补偿。
可若是其他人购买下来,这补偿不也省了吗。
郑家也在发愁,甚至于等待的期间,郑喜已经多次劝诫采用方案二,降价销售。郑家转让生意其他人不接,由此产生的降价他们无权说三道四。
等到王家主收到儿子的来信,经由一众人传阅后,众人终于开始缓过神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郑家这次想转手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王家主告诫子侄保守消息,一来这关系儿子的前途问题,对他和整个王家都是最重要的事,泄密可不是什么好事,虽然王彬来信中语焉不详,但是反对的态度十分明确,从用词就能看出来。
二来这只是这次博弈中很小的一环,世家还期待这次的博弈的结果,王家无需承担损失,微小的士气打击可以接受,这对于世家一个整体造不成根本的损伤。
王家给了回应之后,郑家强势拒绝了其他家的询问,直接采取了方案二。
洛阳的笔墨砚市场价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值,引发万人疯抢。
很多人都说,郑家疯了!
也有较为穷苦的读书人说,这些世家终于开窍了,不再为难他们读书人了。高昂的价格曾经让他们望而却步,练字、作诗、写文,都要穷思苦想才敢下笔,若是这样的时代早些来临,该有多好。
多写一张纸,书法就能好一些,他们与那些世家子的差距也能少很多。
虽然中间有许多的插曲,王家的介入与退出,崔家的争执,但是,沈三问收到这样的消息,还是免不了的开心。
大多数穷人就算跌价也屯不起更多的物资,只能等手头宽裕再行购买,这一辈的读书人也一时习惯不了铅笔。
以后,贵族还是能延续他们的风流,穷人也能更好的继续他们的求学之路。
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