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儒释道辨法2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却说沈三问今日上殿请求这全民教育,还有几人为他暗中担心,便是公主府里一众主仆了。
公主只想着,这事能成便成,不能成,也不要被为难过甚,让驸马下不来台便好。
至于崔玄,他是不看好的,这实在是难,这几年,为了普及识字,公主府的财政吃紧,办事都得斟酌一二,有些放不开手脚,这推行到全国去,为难的就是皇帝陛下了。若有不慎,引发一些阶层的反对,或者是读书人多了之后有些人不安分,还会动摇国本。
陛下会允许他乱来吗?朝廷的反对之风,又会是何等的激烈。
崔玄已经做好准备,该如何安慰他,词都想好了,“三问,你就不要执着了,凡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今文字普及率尚且不足,等到国人竟皆识字,不肖五年,那时候,在下一代中推行学文,父兄辈还能帮衬,年轻一辈又能将内容带回家中,相互学习,事半功倍。就算这次失败了,也不要紧,咋们日子还长,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陛下总有同意的一天。实在不行,等到公主登基,我们一定助你将全民教育办的风风光光,那些老顽固再也阻挡不了。”
再说朝堂上,沈三问对这个对手还是很满意的。
不过,这个对手还是曲解了老子的意思。
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避免分歧的顺其自然,也不是将人同化,弱化。而是遵循天地大道,用无为的手法,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只在道德经的第三章中指出使民无知、无欲,但老子的目的不是愚民,相反,他还主张人人修道,不是修养道德,也不是修炼,而是学习他的那一套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哲学。
这套哲学,哪里是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能学会的,听他那个道道道道的理论,就能把人逼疯,跟不用说听明白。
老子是一位持有朴素辩证法的哲学家,而沈三问,是一位受过马列主义熏陶的哲学学生,所以,沈三问自认,在辩证法上是比其他人更优秀的。
如今尊崇老子之说的人并不多,但是沈三问知道,武则天在一定程度上赞同老子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使民无欲利于统治,所以他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大意,略加思索,思维组成一个完整链条。
沈三问问道,“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说万事都存在一个内部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
沈三问又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是不是说好事坏事都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换的。”
“是,但并不是说,如今大周就到了能够施行全民教育的时刻,施行全民教育就能让大周更好,或许将来有一天没有天灾人祸,财政松裕,可以实现,但绝不是现在。”
沈三问没有顾忌他的反驳,继续开口问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不是说,懂得大地厚德载物劳而不怨,再明白天的施恩不求报,生长万物的伟大,最后才能明悟大道的自然,从而遵循着一套天地大道的规律,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是,没想到驸马爷也爱黄老之说。”
沈三问挑了挑眉,老子这说法,又拗口又麻烦的,“老子说过,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可有说过,人无知而社稷自安。”
“老子并未如此说,但是却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读书人却是心气最高,志向最高。”
沈三问:“这是自然,因为自董仲舒以来,读书人都学得儒家的学说,而非道家。道家治世者靠的是领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难,远没有儒家对家国和大公的解释透彻。”
儒家强调君君臣臣,为臣就是要学习文武艺,保国安民的,没心气,没志向,能成什么事。
沈三问继续道,“国家和人民的秩序,老子虽然没有写明,但是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随着社会变化变化,遵循社会规律,遵循人的变化,让他们虚心弱志,不要强求富贵,也不要强求无为。
无为是遵循规律必然达到的一种状态。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有智慧的人也不敢为所欲为,才能无为而治。
可是,如今的大周,黎明百姓已经可以果腹,他们筋骨不强,志向却不小,矛盾也不小。各大衙门,就说长安县和万年县,每次处理的案件大多都是个人成见之案,为了个人利益争讼。
他们的志向又是什么呢?是读书和做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农工商都渴望向士族转化,无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为天地间留下一份清明,还是为了改变家族的地位和境遇,不辜负期望光宗耀祖。
所有读书人都渴望做官,所有没读书的人都渴望能够懂圣贤书,科举成名,如今朝堂上大部分是科举所取之士,有谁是不想考试,却偏偏被选中,渴望无为而被当今陛下器重的,有吗?”
当然是没有了,说这话,基本可以辞官拜拜了。
沈三问没有给大家回答的机会。
“那么如今的无为到底在何处,弱其志,虚其心,如何做到?
便在于全民教育。
人人明礼明理,才能真正的不崇尚读书人,不炫技逞能,不看重稀贵之物,才能各安其业。
治理天下的机会,是留给那些自身有良好修养,与圣贤有共同语言,又对社会认知深刻,能够安一方百姓的真才实学之士的。
可是,要让他们最快的发挥所学,必须让治下的人,看得懂他们在做什么,听得懂他们说了什么,服从他的管理和安排。
管理一群不懂道理,只知道个人利益,胡搅蛮缠的愚民,如何能够顺心。
一项能够短期出成效的政策,被人曲解、误会、滥用,岂不是越治理越难治。
所学越多,便越知道自己的渺小,所学越深,便越明白自己的浅薄,要让万民虚心,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真正的大道理。而官吏则要带头做好榜样,做好为国为民,牺牲自己的时间,奉献自己的智慧,想人所不能想,能人所不能,这样才能让他们虚心。
只有全民教育让天下人都有机会读书,不至于沧海遗珠,从足够多的读书人中选出来的足够优秀的官员,只有那些能以广博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折服君王和百姓的官员,才能让他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而放弃他们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渴望进步读书,却不再以做官为目的,这才是弱志。
顺应自然,顺应各自的能力,这才是适合大周的老子的无为之道。
再者,老子之说,先有道生万物,再有无为便是有为,有为便是无为。那百姓是应该遵循自以为是的道来无为,还是应该学习科学的道,然后顺着道的指引,无为无争,与人为善呢?”
这时,朝堂上又是一片寂静。
沈三问今日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番话发人深省,不少人想起自己读书时候的志向,都觉得自己做了官,人们会比现在生活的更加幸福快乐,可是如今,大多只不过是原地踏步,原来能吃饱饭,现在还是能吃饱饭。更多的追求?没有,能富裕的生活?也没有。
曾记得,年少时对周公的敬仰,对狄公的拜服,并心中暗暗发誓以这二人为榜样,匡扶社稷,辅佐明君。曾记得,第一次有人送礼时心里的鄙夷和唾弃,却被一次次加高的砝码污了良心,放弃了道德。曾记得,对受害人的怜悯,对公利益的重视,断案时,分配朝廷拨款时,正义而公正的手,面对再多叫嚣也不曾退却过,却因为妻儿母舅等人的言辞,变了节气。
忆往事,不堪回首。
伤志气,心泪暗下。
大殿又哗啦啦跪了一片,“臣等有愧。”
世间多少人,敢说自己一生无愧于心,为官刚正从不染尘。
这一番如何做官的言论一出,这群人哪里还有思考全民教育的心思,都生生在自责,纵有铁石心肠之人,在这大流之中,如何敢抬头做这出头鸟。
偌大的大殿,只剩沈三问一人屹立其中,说不出的风流。
与无敌的寂寞。
武则天一言不发,众人唯有俯跪在地,良久,先前反驳的人,开口附和,“臣读老子之说,一知半解,不知切合实际,让驸马见笑了。”
沈三问对这样的人倒是生出一丝欣赏,能够据理力争,又知错能改,“理不辨不明,区区拙见,见笑了。”
这人却又道,“不知驸马以为佛教之说如何?”
原来你还没放弃,沈三问收回之前的欣赏,“请问您是?”
“在下户部侍郎张远强。”
难怪,户部掌管财政,一切用度皆要精打细算,这个侍郎上面还有个尚书压着,他不怼沈三问,回去就要被怼了。
他个人认可不认可,在这朝堂之上其实不打紧。
不过,佛教之说,更加玄乎,怎么解释沈三问都能说出一番道理,儒教道教都理论上支持全民教育了,一个佛教还能翻了天不成。
沈三问看向武承嗣,“武大人那会说佛教说什么来着?”
辩论这么久,他实在忘记武承嗣说什么了。
武承嗣:“...众生皆苦,放下即是自在。”
沈三问看着张远强,“佛教没反对啊,是武大人劝我放下呢。”
张远强回道,“驸马说,众生皆以名利为要,渴望做官,从士。这种强求难道不应该放下吗?佛教渡人,便是渡心宽逍遥舍得自在之人,何必强求名利,强求读书。”
沈三问:“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由空幻化而来,空是又色的本源,一切都是缘分,有缘分,色能成空,空能成色。
同样,求与不求,皆是缘分,皆是自在。不求,如何知求之难,求之艰,舍求而取自在,成其不求。
若非不求,有如何能羡慕求得的富贵之色,从而产生求的欲望。
求生不求,不求生求。求,便是不求,不求,便是求。
与识字不识字,读书不读书,教育不教育,有何关系。
若有,皆是缘分,世俗之人如何能强求。”
沈三问还期待这张远强再为难几句,可他例行公事完之后,不发一言。
看来是明白沈三问的难搞,已经放弃治疗了。
今日公主放了许多人手在朝堂外,人又在早朝旁的殿堂批阅文书,崔玄亦以协助之名进宫,等待早朝上的消息,此时,传话人放传到到沈三问与人辩论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
这种灵活的辩题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解释多样,谁也没办法说服谁,孔子当时是怎么想的。毕竟孔子是主张秩序和等级的,这句话是为君王服务做狗腿子,还是教育万民,谁说的清楚。
崔玄当下就叹口气,驸马爷的论语恐怕都忘光了,他还能与这一众儒生辩论吗,还没到其他的佛释和老子之道就游戏结束了。等到今日早朝结束,非得给他补一补论语功课不可,不然在这一众读书人面前,多吃亏。
公主心里一惊,思考着若她站在沈三问的角度,应该如何破局呢。孔子说过的话实在太多了,找出佐证来不难,难在如何让这群士人放弃成见,对弱势阶级的成见和鄙夷。科举所取的士人,不至于都是一群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糟粕吧。
来传话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两人终于听完了儒教之争,崔玄当下就自叹不如,真的是高,将自己的观念转化成孔子和陛下的观念,还有谁能反对。
君君臣臣,一个读书人,哪里敢反抗,这就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
这第一轮之辩算是稳了,至少陛下愿意出言鼓励,便不会落了下乘。
至于,沈三问所说的全民教育的社会,他们早已见怪不怪,驸马爷有太多的“很普”的观念,他们都数不清了,什么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男女平等,恋爱自由,没有他不敢想的。如今只执行到全民教育一步,已经阿弥陀佛了。
其他的,才是大问题呢。
崔玄想着,老子那个无为而治,才是真的辩无可辩呢,赢一轮,输一轮,还一轮不分上下,也不算难看。
却说沈三问今日上殿请求这全民教育,还有几人为他暗中担心,便是公主府里一众主仆了。
公主只想着,这事能成便成,不能成,也不要被为难过甚,让驸马下不来台便好。
至于崔玄,他是不看好的,这实在是难,这几年,为了普及识字,公主府的财政吃紧,办事都得斟酌一二,有些放不开手脚,这推行到全国去,为难的就是皇帝陛下了。若有不慎,引发一些阶层的反对,或者是读书人多了之后有些人不安分,还会动摇国本。
陛下会允许他乱来吗?朝廷的反对之风,又会是何等的激烈。
崔玄已经做好准备,该如何安慰他,词都想好了,“三问,你就不要执着了,凡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今文字普及率尚且不足,等到国人竟皆识字,不肖五年,那时候,在下一代中推行学文,父兄辈还能帮衬,年轻一辈又能将内容带回家中,相互学习,事半功倍。就算这次失败了,也不要紧,咋们日子还长,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陛下总有同意的一天。实在不行,等到公主登基,我们一定助你将全民教育办的风风光光,那些老顽固再也阻挡不了。”
再说朝堂上,沈三问对这个对手还是很满意的。
不过,这个对手还是曲解了老子的意思。
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避免分歧的顺其自然,也不是将人同化,弱化。而是遵循天地大道,用无为的手法,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只在道德经的第三章中指出使民无知、无欲,但老子的目的不是愚民,相反,他还主张人人修道,不是修养道德,也不是修炼,而是学习他的那一套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哲学。
这套哲学,哪里是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能学会的,听他那个道道道道的理论,就能把人逼疯,跟不用说听明白。
老子是一位持有朴素辩证法的哲学家,而沈三问,是一位受过马列主义熏陶的哲学学生,所以,沈三问自认,在辩证法上是比其他人更优秀的。
如今尊崇老子之说的人并不多,但是沈三问知道,武则天在一定程度上赞同老子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使民无欲利于统治,所以他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大意,略加思索,思维组成一个完整链条。
沈三问问道,“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说万事都存在一个内部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
沈三问又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是不是说好事坏事都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换的。”
“是,但并不是说,如今大周就到了能够施行全民教育的时刻,施行全民教育就能让大周更好,或许将来有一天没有天灾人祸,财政松裕,可以实现,但绝不是现在。”
沈三问没有顾忌他的反驳,继续开口问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不是说,懂得大地厚德载物劳而不怨,再明白天的施恩不求报,生长万物的伟大,最后才能明悟大道的自然,从而遵循着一套天地大道的规律,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是,没想到驸马爷也爱黄老之说。”
沈三问挑了挑眉,老子这说法,又拗口又麻烦的,“老子说过,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可有说过,人无知而社稷自安。”
“老子并未如此说,但是却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读书人却是心气最高,志向最高。”
沈三问:“这是自然,因为自董仲舒以来,读书人都学得儒家的学说,而非道家。道家治世者靠的是领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难,远没有儒家对家国和大公的解释透彻。”
儒家强调君君臣臣,为臣就是要学习文武艺,保国安民的,没心气,没志向,能成什么事。
沈三问继续道,“国家和人民的秩序,老子虽然没有写明,但是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随着社会变化变化,遵循社会规律,遵循人的变化,让他们虚心弱志,不要强求富贵,也不要强求无为。
无为是遵循规律必然达到的一种状态。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有智慧的人也不敢为所欲为,才能无为而治。
可是,如今的大周,黎明百姓已经可以果腹,他们筋骨不强,志向却不小,矛盾也不小。各大衙门,就说长安县和万年县,每次处理的案件大多都是个人成见之案,为了个人利益争讼。
他们的志向又是什么呢?是读书和做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农工商都渴望向士族转化,无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为天地间留下一份清明,还是为了改变家族的地位和境遇,不辜负期望光宗耀祖。
所有读书人都渴望做官,所有没读书的人都渴望能够懂圣贤书,科举成名,如今朝堂上大部分是科举所取之士,有谁是不想考试,却偏偏被选中,渴望无为而被当今陛下器重的,有吗?”
当然是没有了,说这话,基本可以辞官拜拜了。
沈三问没有给大家回答的机会。
“那么如今的无为到底在何处,弱其志,虚其心,如何做到?
便在于全民教育。
人人明礼明理,才能真正的不崇尚读书人,不炫技逞能,不看重稀贵之物,才能各安其业。
治理天下的机会,是留给那些自身有良好修养,与圣贤有共同语言,又对社会认知深刻,能够安一方百姓的真才实学之士的。
可是,要让他们最快的发挥所学,必须让治下的人,看得懂他们在做什么,听得懂他们说了什么,服从他的管理和安排。
管理一群不懂道理,只知道个人利益,胡搅蛮缠的愚民,如何能够顺心。
一项能够短期出成效的政策,被人曲解、误会、滥用,岂不是越治理越难治。
所学越多,便越知道自己的渺小,所学越深,便越明白自己的浅薄,要让万民虚心,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真正的大道理。而官吏则要带头做好榜样,做好为国为民,牺牲自己的时间,奉献自己的智慧,想人所不能想,能人所不能,这样才能让他们虚心。
只有全民教育让天下人都有机会读书,不至于沧海遗珠,从足够多的读书人中选出来的足够优秀的官员,只有那些能以广博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折服君王和百姓的官员,才能让他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而放弃他们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渴望进步读书,却不再以做官为目的,这才是弱志。
顺应自然,顺应各自的能力,这才是适合大周的老子的无为之道。
再者,老子之说,先有道生万物,再有无为便是有为,有为便是无为。那百姓是应该遵循自以为是的道来无为,还是应该学习科学的道,然后顺着道的指引,无为无争,与人为善呢?”
这时,朝堂上又是一片寂静。
沈三问今日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番话发人深省,不少人想起自己读书时候的志向,都觉得自己做了官,人们会比现在生活的更加幸福快乐,可是如今,大多只不过是原地踏步,原来能吃饱饭,现在还是能吃饱饭。更多的追求?没有,能富裕的生活?也没有。
曾记得,年少时对周公的敬仰,对狄公的拜服,并心中暗暗发誓以这二人为榜样,匡扶社稷,辅佐明君。曾记得,第一次有人送礼时心里的鄙夷和唾弃,却被一次次加高的砝码污了良心,放弃了道德。曾记得,对受害人的怜悯,对公利益的重视,断案时,分配朝廷拨款时,正义而公正的手,面对再多叫嚣也不曾退却过,却因为妻儿母舅等人的言辞,变了节气。
忆往事,不堪回首。
伤志气,心泪暗下。
大殿又哗啦啦跪了一片,“臣等有愧。”
世间多少人,敢说自己一生无愧于心,为官刚正从不染尘。
这一番如何做官的言论一出,这群人哪里还有思考全民教育的心思,都生生在自责,纵有铁石心肠之人,在这大流之中,如何敢抬头做这出头鸟。
偌大的大殿,只剩沈三问一人屹立其中,说不出的风流。
与无敌的寂寞。
武则天一言不发,众人唯有俯跪在地,良久,先前反驳的人,开口附和,“臣读老子之说,一知半解,不知切合实际,让驸马见笑了。”
沈三问对这样的人倒是生出一丝欣赏,能够据理力争,又知错能改,“理不辨不明,区区拙见,见笑了。”
这人却又道,“不知驸马以为佛教之说如何?”
原来你还没放弃,沈三问收回之前的欣赏,“请问您是?”
“在下户部侍郎张远强。”
难怪,户部掌管财政,一切用度皆要精打细算,这个侍郎上面还有个尚书压着,他不怼沈三问,回去就要被怼了。
他个人认可不认可,在这朝堂之上其实不打紧。
不过,佛教之说,更加玄乎,怎么解释沈三问都能说出一番道理,儒教道教都理论上支持全民教育了,一个佛教还能翻了天不成。
沈三问看向武承嗣,“武大人那会说佛教说什么来着?”
辩论这么久,他实在忘记武承嗣说什么了。
武承嗣:“...众生皆苦,放下即是自在。”
沈三问看着张远强,“佛教没反对啊,是武大人劝我放下呢。”
张远强回道,“驸马说,众生皆以名利为要,渴望做官,从士。这种强求难道不应该放下吗?佛教渡人,便是渡心宽逍遥舍得自在之人,何必强求名利,强求读书。”
沈三问:“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由空幻化而来,空是又色的本源,一切都是缘分,有缘分,色能成空,空能成色。
同样,求与不求,皆是缘分,皆是自在。不求,如何知求之难,求之艰,舍求而取自在,成其不求。
若非不求,有如何能羡慕求得的富贵之色,从而产生求的欲望。
求生不求,不求生求。求,便是不求,不求,便是求。
与识字不识字,读书不读书,教育不教育,有何关系。
若有,皆是缘分,世俗之人如何能强求。”
沈三问还期待这张远强再为难几句,可他例行公事完之后,不发一言。
看来是明白沈三问的难搞,已经放弃治疗了。
今日公主放了许多人手在朝堂外,人又在早朝旁的殿堂批阅文书,崔玄亦以协助之名进宫,等待早朝上的消息,此时,传话人放传到到沈三问与人辩论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
这种灵活的辩题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解释多样,谁也没办法说服谁,孔子当时是怎么想的。毕竟孔子是主张秩序和等级的,这句话是为君王服务做狗腿子,还是教育万民,谁说的清楚。
崔玄当下就叹口气,驸马爷的论语恐怕都忘光了,他还能与这一众儒生辩论吗,还没到其他的佛释和老子之道就游戏结束了。等到今日早朝结束,非得给他补一补论语功课不可,不然在这一众读书人面前,多吃亏。
公主心里一惊,思考着若她站在沈三问的角度,应该如何破局呢。孔子说过的话实在太多了,找出佐证来不难,难在如何让这群士人放弃成见,对弱势阶级的成见和鄙夷。科举所取的士人,不至于都是一群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糟粕吧。
来传话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两人终于听完了儒教之争,崔玄当下就自叹不如,真的是高,将自己的观念转化成孔子和陛下的观念,还有谁能反对。
君君臣臣,一个读书人,哪里敢反抗,这就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
这第一轮之辩算是稳了,至少陛下愿意出言鼓励,便不会落了下乘。
至于,沈三问所说的全民教育的社会,他们早已见怪不怪,驸马爷有太多的“很普”的观念,他们都数不清了,什么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男女平等,恋爱自由,没有他不敢想的。如今只执行到全民教育一步,已经阿弥陀佛了。
其他的,才是大问题呢。
崔玄想着,老子那个无为而治,才是真的辩无可辩呢,赢一轮,输一轮,还一轮不分上下,也不算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