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 大宋金手指 > 二八六、君子之争起庙堂

二八六、君子之争起庙堂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从金陵到临安,最方便的行程,应该是从运河过来。但是耶律楚材早听说了铁路的消息,而且华亭到金陵的铁路如今正在昼夜施工之中,故此他特意绕了个圈子,先是乘蒸汽船到了华亭府,然后再从华亭府乘火车到临安。虽然行程增加了不少,但实际上所用的时间却减少了。

    这让他异常兴奋,虽然乘火车时他这个善于骑马的文人竟然生了晕车的糗事,却仍然让他看到铁路将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此前在报纸上一些人的游记上,他都看到了有关火车的记载,但所有的文字都没有他的亲身经历带来的冲击大。

    正是因为这种冲击,让他坚定了要说服赵与莒与朝堂诸公,大量募集资财,以此来推动金陵展的决心。

    午休是在皇官之外的官驿中进行的,为了方便外地入京的官员,同时也体现天子对他们的厚遇与恩宠,官驿中房间不大,但设施极为贴心,比如说,和如今皇宫里使用的一样的抽水马桶。在流求时,耶律楚材使用过这种玩意儿,回到大宋后却未曾见到,没想到离了京城一年,连官驿中也装了这种洁具了。

    日新月异,日新月异啊。除了这个词,耶律楚材再也找不到其余的可以形容这个时代的词了。

    因为一年未曾来到临安的缘故,他很想借着这机会四处走走看看,也汲取一些临安建设的经验,但想到天子午休后还要问自己问题,便不得不按捺住急切的心情,吃完饭后交待了官驿差役一声便开始入睡。

    下午二时,他被差役叫醒,略微洗漱之后,他将自己在火车上准备好的东西又整理了一遍,忽然觉得心中有些紧张。

    天子虽然没有明说,但下午在场的应该不仅仅是崔与之。其余二位宰辅,六部的主官,还有一些相关官吏,只怕都会在场。自己要面对的将是他们的质询,若不能说动他们,官家就算支持他。也会面临一定的阻挠与压力。

    二时十五分,来唤他的宫使到了门前,耶律楚材整了整衣冠,大踏着步子走向皇宫。

    就象他猜到地那样,这次在博雅楼西殿聚集了大宋官吏过二十名,几乎所有的核心官员都在此。

    因为赵与莒时常在博雅楼接见群臣的缘故,他将博雅楼西厢进行了改造并没有违背他不兴建宫室的诺言,只是将原先隔来的几间屋子打通来,形成一个小会议室。这个小会议室的格局不同于其余殿堂。倒有些类似于新式学堂地教室,正南方是一座讲台,讲台前是一排排的座椅。而最后那个面南背北的位置则是赵与莒的御座。有的时候,博雅楼学士会在此为群臣讲解智学的一些常识,特别是经济与管理方面,赵与莒自己甚至也亲自讲过两堂。无论这些官员是否听进心去了,至少这一年来,处理政事时比起以前更有条理,走程序所耗费的时间也更短。

    耶律楚材。你这是误国

    听完耶律楚材地筹款方法之后。第一个出来表示反对地就是郑清之。对于他。赵与莒是越来越失望了。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成为六部之一地主官。根本原因在于赵与莒想要用他为相。他也每每以崔与之之继任自诩。但是去年赵与莒任命耶律楚材为建康知府。让他意识到危机。他虽然强忍了一年。可今天这件事情若再不出来反对。那么他最后地希望都要破灭了。

    因为是赵与莒老师地缘故。他对赵与莒相当了解。知道他不是那种因为政见不同便会将臣子弃之不顾地人物。否则地话。真德秀只怕尸骨早寒。而自己也早就被弃置了。故此。他决意要挑出耶律楚材这一政策地缺限。一来在赵与莒面前展现自己地能力与眼光。二来则是阻挠耶律楚材获得更大地功绩若是耶律楚材此策得在。他调入内阁地时间会提前。恐怕不足五十岁便能成为宰辅。

    那也意味着他郑清之前进之路就止堵绝。他平生志向得不到施展。

    想到这里。他平稳了一下自己地呼吸。言辞不再那么尖锐。而是缓和起来:虽然你一心是为国。但却放出三只泰山恶虎来。

    其一。那抓彩之举。有类赌博。如今世风日下。百姓好赌成性。多有因此而破家。城中游手。不务生产。唯呼朋引伴。设局骗人。朝廷屡禁不止。乃至有儒生士子。亦荒费学业而乐此不疲。若以官府之名推行抓彩。必如火上加油。赌风之盛。再不可止矣。

    其二,商贾逐利,原是本性,狼狠羊贪,莫过于其。昔临安豪商把持米市,投机制钱,以制有华亭之乱。陛下圣明,用商贾之利而去商贾之弊,因其输税纳帛,有助国用,故此网开一面,优容怀柔以待之。金陵为国之副都,根本要害之所,行在之咽喉,在如此重地引入商贾之资本,必使得商贾对国政要务指手划脚僭越干涉。此尤如倒持太阿,授柄于人,非智所为也。

    其三,自古以来,唯闻藏富于民乃至盛世,未闻收刮民财可得太平。爱国债券,借贷于百姓,又有四弊。一为失朝廷体面,我大宋富有四海,户部连年节余,岁入远汉唐,岂有向百姓借债之理二为易为小人猾吏所用,成扰民之政,虽然耶律学士说购买与否,全凭百姓自愿,可小人猾吏或为谋政绩,或为营私利,岂有不逼迫百姓,天子虽圣,朝官虽贤,其能一一辨识之三为助好大喜功之风,金陵此例一开,其余地方官吏,必然学步邯郸,虽为借债之名,实际上却是巧开名目收刮于百姓,岂非苛捐杂税四为开后世之乱端,后世执政之人,若无钱钞可用,不思开源节流。必起借债之心,卯食寅粮,岂是长久之道

    他这三个理由针对耶律楚材的三个敛财渠道而来,样样都是切中要害,莫说群臣,便是赵与莒也是连连点头。耶律楚材的方法不可说不好。但是,他地方法同时也有巨大的风险和隐忧,这也是赵与莒在上午不肯立刻拍板决断的原因。

    见天子对自己的质疑表示认可,郑清之心中微喜,然后诚恳地道:耶律学士,谋国不可不谨慎,执政不可不兼顾,此三策实非善策,还请罢之。

    耶律楚材捻着美髯。却没有露出半点惊慌之色,他扫视众位重臣一遍,见赵与莒向他点头。他这才开口道:陛下,诸位上官,郑尚书所说,乃老成谋国之语,实为金玉良言,下官得蒙教诲,受益良多。

    众人听他这般说,便知道他并没有死心,也不曾放弃。虽然开口夸赞郑清之,却不过是欲抑先扬罢了。因为这三策事关重大,所涉及的钱财金额,更是相当于大宋年入的五分之一,故此众人不敢不仔细思考。

    果然,耶律楚材接着又道:虽是如此,但这事间万策,皆是有利有弊,陛下亦曾有言。为政决断,不过是权衡利弊,利大于弊,虽万人所责亦可行之,弊大于利,虽天下皆劝亦不可从之。

    下官敛财三策,虽有诸多弊端,仔细权衡,却是利大于弊。下官学识浅薄。所见其利有六。

    众人都是微微一笑。郑清之找出三条弊端来,耶律楚材就寻出六条利益来。针锋相对之意,已经是昭然若揭了。只不过不是数量多分量就重,他所说的六条利益是否大于郑清之所说地三条弊端,还要看他如何解说才行。

    国不加税,民不沸怨,钱财自丰,此其一利也。

    调活死钱,勾通有无,加国建,此其二利也。

    正肃民意,宣扬爱国,收揽人心,此其三利也。

    移风易俗,教化百姓,变害为宝,此其四利也。

    改造商贾,引导财货,增加生计,此其五利也。

    开天辟地,创新进取,为后世法,此其六利也。

    就象群臣所想的那样,耶律楚材地六条利益完全是针对郑清之所说的三个弊端而来。他认为他的三条策略可以不加赋税而充裕国用,可以让储着的死钱变成流通地活钱,加大宋建设,可以宣扬爱国,让百姓意识到国家建设与他们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可以让原本无绪而危险的赌博业纳入国家的管理之中,变得有秩序有节制,可以增加就业,引导商贾从盲目逐利转向义利并举,可以为后世树立一个开拓创新而不因循守旧的榜样。

    接下来,他又谈了对郑清之所说的三弊地解决之道。象是其余地方出于官员功利之心而效法,他提出将这三策地行权收至中央,由朝廷主要是户部出面调查研究和决策,再经朝议通过天子加玺,才决定是否要通过这些方式来为某地方建设募集资金,这就杜绝了地方官吏为一己政绩而私自推行三策的可能性。再如担忧小人胥吏利用此策为己谋私,耶律楚材地建议便是加强司法系统地监管,同时挥报纸的宣教作用,让这政策深入人心:使百姓皆知其情形,胥吏便不可从中营私以自肥也。

    总之,凡有所弊,耶律楚材都有解决之道,他说得条理分明,每条解决之道也都是拿捏得恰到好处,这证明他完全是有备而来。郑清之听他说的时候神情非常专注,最初时嘴角还挂着一丝冷笑,但到得后来,表情越来越严肃,最后乃至危襟正座。待耶律楚材说完之后,群臣都看着他,等着他继续驳斥,他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地举动。

    他离了位置,向耶律楚材恭恭敬敬施了一礼,然后默不作声地又回到位置,再也不出一语。显然,他承认自己的失败,被耶律楚材说服了。

    众臣愕然之际,却听得叭叭的鼓掌声响起,回头去看,却是赵与莒笑着连连点头。

    所有的人都明白,郑清之与耶律楚材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不仅是他二人。包括如今任户部尚书的魏了翁在楚初的真德秀任临安知府的余天锡,他们都是今年宰辅的备选之人,他们之间隐隐相互对立,或因为政见学术的门户派别而分成几个势力,都是很正常地事情。故此郑清之第一个出来阻挠耶律楚材,谁都不会觉得意外。让众人意外地反而是他一战即走,未与耶律楚材继续纠缠下去。

    赵与莒的鼓掌声中,群臣才恍然,郑清之虽然看似在政策争论上败了,却反而在皇帝心中获得加分,因为郑清之展现出来的风度,证明他是个有宰相气度之人。当今天子原本就英明而有主见,不需要太有才华的宰相执政,要的。原本就是能调和君臣气度宏阔的辅臣。象崔与之便是最好地例子,他与天子能群臣相得,靠的并不是他能制定什么好地政策。而是他在处理天子与百官关系上展示出的高明手段与灵活的方式。

    更有些大臣回想起大宋时代周刊曾经刊载的天子撰文,以为王安石变法失利原因,故然有王安石本人的,也有那些反对他的君子的。道不同虽不相与谋,却并不意味着要阻挠要掣肘。

    此为君子之争也,当为后世之范。果然,在群臣静下之后,赵与莒为郑清之与耶律楚材地争执做了定论。

    有了天子这定论,其余原本要极言激谏反对耶律楚材之策的大臣便要三思了。此时若毫无风度地去大骂耶律楚材,甚至于伏阙请斩之以谢天下,结果都是把自己推到刚愎狭隘地境地中去,故此,他们地反对虽然还是激烈,却未曾群起而攻,连说话反驳的机会都不留给耶律楚材。

    比起他们,耶律楚材准备甚为充分,他不仅有完整地如何推行这三项募钱之策的步骤。而且还有大串大串经过调查得来的数据,这些数据的说服力是无庸置疑的,到得后来,对于是否推行这三策,众人的意见达到了高度一致,那便是这三策利大于弊,理当试行。还存在争议的,便是推行这三策中如何尽可能避免或控制其自身地弊端。这次博雅楼的小朝会,算是开了一次先河。自此之后。大宋朝会时无谓的义气之争少了,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天子喜欢有风度和气度的大臣,那么大臣当中绝大多数便会注意自己的风度与气度。崔与之私下里曾对赵与莒说道,若是包拯还在如今朝堂之上,那么他很快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原因便是他太没有风度。

    耶律楚材最后是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博雅楼,此次政策之争,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机智和辩才,同样也展示了上佳的风度。他原本就仪表堂堂,言谈举止都可谓风度翩翩,故此群臣对他都是赞誉有加。有些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甚至在出了皇宫之后向他小声道贺,他也不曾自满得意,表现得谦逊有礼。

    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不出现意外地话,耶律楚材将成为大宋政坛上的一颗新星。而他自己对此泰然自若,赵与莒早在将他外放之前便曾和他有言,他对自己将来的前途看得非常透彻,他知道自己最重要的还是做出实事,积累起勋绩与声望。

    炎黄三年十二月十日,就在大宋百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原地区的大战时,大宋时代周刊等刊载了耶律楚材撰写的三策文章,这篇文章当时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因为这个时候,小道消息中已经有传言,金国连派了十二位使南来请和。

    修改加入:历史类月票争夺真是激烈昨晚被大伙送上第六名,还没有坐热倾刻间又被赶了下来。维持了四个月每天八千字以上的更新,给诸位看官带来了一些地欢乐,再忙地情况下也不曾中断凭着这些苦劳,本月的最后两天,恳求有月票地看官用月票支持本书,象这次这样离分类前六如此近的机会,以后不知还有没有。

    注1:包拯曾极言进谏,当时天子为仁宗,二人都固执己见,争执中包拯不知不觉甚至登上摆放御座的台阶,口水都喷了仁宗皇帝一脸,仁宗皇帝最终无奈地听从了他。因为某个阎王殿和焚化部的缘故,电视里到处都是奴才辫子戏,有人就以为古代皇帝都是满酋胡虏那样的奴隶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