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抢先攻击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史密斯的推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
13日凌晨1点过,也就是在收到由海军司令部转发的情报之后不久,通信参谋送来第一份侦察报告。
任务编号“13”的f/a-18d,在舰队西南,准确点说是215度方向上发现了1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怀疑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只不过,侦察机只能确认,在试图逼近的时候遭到舰载预警机锁定,紧接着还发现了1艘“青州”级防空巡洋舰,却没有发现梁夏舰队里的超级航母。
这个结果,跟具体战术安排有关。
其实,战前侦察一直就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在舰载预警机诞生后,侦察成了一件十分凶险的事情。
当然,侦察机的战损率一直居高不下。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侦察机的损失率居舰载机之首。在开战的最初3年里,也就是最激烈的3年,侦察机的损失率一直都在25%以上,某些时候甚至是有去无回。
到了现代,侦察机往往会在发现敌舰之前,被敌人的预警机发现,然后遭到敌方战斗机拦截,或者遭到防空战舰的攻击,很难有机会突破敌舰队防空网,更别说发现躲在防空网里面的航母。
针对这个问题,各国海军采用的应对办法不尽相同。
梁夏海军把重点放在侦察机的突防效率上,也就是想办法不让侦察机暴露,而且把希望寄托在隐身技术上。
这也是梁夏海军大力推进新式舰载攻击机,也就是“攻-12”项目的关键所在。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
正是需要执行包括战前侦察在内的高风险任务,所以在设计阶段,梁夏海军就高度重视新式攻击机的隐身性能。
为此,不惜放弃了其他重要性能。
至少在隐身设计上,“攻-12”远远超过了由空军主导的,带有试验性质的“攻-11”,甚至比即将正式服役的“战-20”还要稍微好一点,跟空军努力打造10多年,至今都没有服役的“轰-12”差不多。
要说的话,“攻-12”完全可以看成是“轰-12”的缩小版。
按梁夏海军的战术设想,凭借无与伦比的隐身性能,“攻-12”能够轻而易举的渗透敌人的防空网。哪怕隐身也是相对的,仅缩短了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只要离得足够近,仍然会被雷达探测到,可是对于攻击机来说,并不需要直接冲着敌人的防空战舰而去,也不需要飞到航母的上空。
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侦察机能够依靠自身的传感器,在相对较远,也就是比较安全的距离上,发现敌人的航母。即便是发起攻击,也可以在相对较远的距离,比如区域防空导弹的射程之外投射反舰导弹。
也就是说,优秀的隐身性能,能够有效的提高舰载机的作战效率。
其实,这也是大势所趋。
梁夏海军有“攻-12”项目,纽兰海军也有类似的,即a-12项目,而且进度跟梁夏海军的“攻-12”项目差不多。
关键还有,纽兰海军的a-12项目跟“攻-12”项目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受到搭载平台的限制,纽兰海军使用的蒸汽弹射器的性能稍微差一些,舰载机的起飞重量更低,因此a-12的尺寸与重量都比“攻-12”小,在主要性能上有一些差距。
不过,最为重要的就是,a-12肯定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服役。
其实,该项目从启动到现在,已经延期了数次,而且很有可能会继续推迟。
正是如此,纽兰海军才另辟蹊径,用多用途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
在此之前,纽兰海军都是用航程更远的重型攻击机执行侦察任务,而多用途战斗机的航程都不会太远。
只是,多用途战斗机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有更强的自卫能力,不但能应付敌人的防空战斗机,也意味着在遭到拦截之后,不需要立即转向返航。
如果需要,甚至能强行突防。
比如f/a-18d,在海平面的最大飞行速度都超过了音速,高空速度达到了1.8马赫。虽然比f-14b这样的重型制空战斗机慢得多,但是能以更快的速度飞行,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战术选择。
不算航程,f/a-18d执行侦察任务的能力确实超过了a-6d.
要说的话,1500千米的作战半径其实也够了,毕竟a-6d在挂上4枚反舰导弹之后,作战半径也就只有这么远。
如果考虑到时间敏感性,也就是常说的时效性,再远也没有意义。
只是,f/a-18d根本就不是隐身飞机。如果是在中高空飞行,那么在很远之外就会被敌人的预警机与防空战舰发现,然后遭到战斗机拦截,或者是遭到防空导弹攻击,同样无法突破舰队防空网。
针对这个问题,除了要在战术上取巧之外,还要在技术上下功夫。
按照安排,这些f/a-18d在到达侦察海域之后,都降低到超低空,尽量把飞行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
这个高度,已经处于防空战舰的探测盲区。
即便是预警机,对超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也不会远到哪里去,通常在300千米左右,而且受到海面反射产生的干扰,识别与锁定距离都在200千米以内。如果天气太糟糕,还会进一步缩短。
不过,这不是关键所在。
每架f/a-18d挂了两具任务吊舱,其中的一具搭载的是光学侦察设备,另外一具是电子对抗吊舱。
该吊舱内,有一套完整的电子侦察与对抗设备。
关键还有,这套设备不但能探测到防空战舰搭载的对空搜索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对预警机也一样。
其实,这就是一部雷达告警设备。
依靠这套设备,侦察机能及时知道是否被敌人发现,并且在遭到攻击之前进行规避。
此外,还能够根据截获的无线电信号,对敌人的探测平台做出大致判断,比如是不是防空巡洋舰。
要说的话,被动探测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侦察手段。
其实,就是靠这种侦察吊舱,那架f/a-18d才及时的发现预警机,并且沿着预警机的探测边缘渗透了梁夏舰队的防空圈,在继续向西南方向飞行的时候,遇到了那艘“青州”级防空巡洋舰。
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
“青州”级是梁夏海军,乃至全球最先进的防空巡洋舰,跟纽兰海军的“提康”级旗鼓相当,准确说还要强大一些,主要是采用了全新的舰体,而不是像“提康”级那样,用驱逐舰的舰体凑合。
关键就是,“青州”级的数量并不多。
在大战爆发前,服役的也才20多艘,全都编在航母战斗群里面,负责为航母提供直接掩护。
也就是说,在那艘“青州”级附近肯定有一艘航母。
用防空巡洋舰引开敌人的侦察机?
显然是想多了。
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指挥官再是厉害,也没法未卜先知,也就是提前知道有侦察机在朝这边飞来。
再说,如果真知道,那就更不应该把防空巡洋舰支走了。
在舰队防空作战中,像“青州”级这类防空巡洋舰,拥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不止是配备了先进的雷达,以及强大的防空导弹,还跟完善的指挥系统有关,也只有防空巡洋舰能够有效的指挥舰队防空作战。
其实,在防空巡洋舰大型化之后,航母就不再指挥防空作战。
正是如此,在收到报告之后,斯塔克没有耽搁,立即就下达命令,取消第二轮侦察,准确说是让第二批侦察机暂时留下,首先让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以及护航战斗机做好起飞准备。
因为在拟定计划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斯塔克做的调整,并没打乱航空部门的作战安排。
需要做的,也就只是把执行侦察任务的f/a-18d拖到飞行甲板的后面,然后让停在待命区与机库里的a-6d与f-14b加油装弹,并且按最高出击强度的顺序,在飞行甲板上面排好队伍。
这套作业,至少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
主要就是,a-6d与f-14b是重型舰载机,加油与装弹需要大量时间,而“尼兹”级上总共才6座综合补给站。
要说的话,这也是“尼兹”级的头号缺陷。
因为基础设计是来自“纽兰”级,而且纽兰海军缺乏使用航母的经验,所以在“尼兹”级上,只配备了6座综合补给站,一次只能够为6架舰载机服务,而且位于降落区的两座还受到限制。
等到“尼兹”级开工建造后,纽兰海军才发现这个问题。
准确的说,其实是获得了梁夏海军“薛远征”级超级航母的一些情报,得知该航母的综合补给站由“陈炳勋”级的6座,增加到9座,而且从第二批次开始,在右舷的舰岛前后各增添了一个露天维护区,在必要的时候也能够用来为舰载机进行补给作业,从而让补给战达到11个。
正是如此,“尼兹”级的第二批增加了2个综合补给站,而且在舰岛前方开辟了露天维护区。
只是,现在看来多花点时间,并不是坏事。
总共出动了24架f/a-18d执行侦察任务,附近的侦察机在收到友机呼叫之后,都会立即赶过去。
不出所料,很快就会有新的消息。
果不其然,只过了不到10分钟,通信参谋送来最新的报告,又有3架f/a-18d发现了梁夏战舰。
关键还有,其中1架还遭到了战斗机拦截,在报告的时候被敌机击落。
毫无疑问,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就在那。
此外,根据这些f/a-18d提供的报告,已经能够大致确定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方位,准确的说是活动范围。
大致方向没有明显变化,距离在1100到1300千米之间。
不过,或许还要远一些。
道理也很简单,这几架f/a-18d都没突破梁夏舰队的防空网,在外围遭到拦截,没能发现舰队里面的航母。
在通常情况下,航母肯定更靠后,不过也不会离得太远。
实际的距离不会超过1500千米。
只是,这也够远了。
当地时间13日的1点30分,在第五架f/a-18d发回报告后,斯塔克没再犹豫,下达了攻击命令。
虽然还没找到航母,但是斯塔克非常清楚,这或许是唯一的机会。
关键就是,在暴露行踪之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肯定会转向规避,甚至有可能在转向后全速逃逸。
不要忘了,按照cia提供的情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还在2000多千米之外呢。
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全速向西航行,也要在13日天亮后,才能出动舰载机对离得近的第52特混舰队发起攻击。
如此一来,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就没有理由提前跟第51特混舰队交战。
此外,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首要任务,其实是派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而轰炸机携带的重型反舰导弹有数百千米的射程,因此就算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向西撤退,也能够完成这个关键任务。
拉开距离,还能够保证自身安全。
显然,只需要几个小时,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就能够逃出第51特混舰队的攻击范围。
要说的话,根本等不到几个小时之后,因为那些f/a-18d在发现了梁夏舰队的同时,也暴露了第51特混舰队,至少让梁夏舰队的指挥官知道,在1500千米的范围内有1支纽兰海军的特混舰队。
不出所料,梁夏空军的轰炸机很快就会杀过来。
不管怎样,再也不能耽搁了。
可惜的是,还要等大约半个小时。
不为别的,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还没有做好起飞准备。
如果提前出动,必然会降低航空作业效率,也就无法达到最大的出动规模。
按照斯塔克的安排,在首轮攻击当中,3艘航母要把搭载的a-6d全都派出去,而且各自安排8架f-14b执行护航任务,分3支机群,从梁夏舰队东北、东面与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
此外,还要在此后各出动4架f-14b增强舰队防空。
也就是说,每艘航母要出动36架舰载机。
虽然在理论上,“尼兹”级在1个攻击波次中,最多能够出动42架舰载机,但是其中包括24架f/a-18或者是a-7。如果全是重型舰载机,因为占用的甲板面积更大,所以实际出动量肯定要少得多。
36架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
此外,还要考虑蒸汽弹射器。
连续弹射满载起飞的重型舰载机,而且一直保持最快的弹射频率,就算“尼兹”级也吃不消。要不了多久,就会因为损耗的蒸汽太多,导致锅炉的压力降低,使得蒸汽弹射器无法达到最大功率。
这样一来,必须得充分利用飞行甲板,也就得严格按照计划行动。
结果就是,一直等到凌晨2点过,“尼兹”号才把第一架挂着4枚agm-84的a-6d弹射出去。
15分钟之后,也就是2点1刻过,最后1架f-14b升空。
史密斯的推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
13日凌晨1点过,也就是在收到由海军司令部转发的情报之后不久,通信参谋送来第一份侦察报告。
任务编号“13”的f/a-18d,在舰队西南,准确点说是215度方向上发现了1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怀疑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只不过,侦察机只能确认,在试图逼近的时候遭到舰载预警机锁定,紧接着还发现了1艘“青州”级防空巡洋舰,却没有发现梁夏舰队里的超级航母。
这个结果,跟具体战术安排有关。
其实,战前侦察一直就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在舰载预警机诞生后,侦察成了一件十分凶险的事情。
当然,侦察机的战损率一直居高不下。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侦察机的损失率居舰载机之首。在开战的最初3年里,也就是最激烈的3年,侦察机的损失率一直都在25%以上,某些时候甚至是有去无回。
到了现代,侦察机往往会在发现敌舰之前,被敌人的预警机发现,然后遭到敌方战斗机拦截,或者遭到防空战舰的攻击,很难有机会突破敌舰队防空网,更别说发现躲在防空网里面的航母。
针对这个问题,各国海军采用的应对办法不尽相同。
梁夏海军把重点放在侦察机的突防效率上,也就是想办法不让侦察机暴露,而且把希望寄托在隐身技术上。
这也是梁夏海军大力推进新式舰载攻击机,也就是“攻-12”项目的关键所在。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
正是需要执行包括战前侦察在内的高风险任务,所以在设计阶段,梁夏海军就高度重视新式攻击机的隐身性能。
为此,不惜放弃了其他重要性能。
至少在隐身设计上,“攻-12”远远超过了由空军主导的,带有试验性质的“攻-11”,甚至比即将正式服役的“战-20”还要稍微好一点,跟空军努力打造10多年,至今都没有服役的“轰-12”差不多。
要说的话,“攻-12”完全可以看成是“轰-12”的缩小版。
按梁夏海军的战术设想,凭借无与伦比的隐身性能,“攻-12”能够轻而易举的渗透敌人的防空网。哪怕隐身也是相对的,仅缩短了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只要离得足够近,仍然会被雷达探测到,可是对于攻击机来说,并不需要直接冲着敌人的防空战舰而去,也不需要飞到航母的上空。
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侦察机能够依靠自身的传感器,在相对较远,也就是比较安全的距离上,发现敌人的航母。即便是发起攻击,也可以在相对较远的距离,比如区域防空导弹的射程之外投射反舰导弹。
也就是说,优秀的隐身性能,能够有效的提高舰载机的作战效率。
其实,这也是大势所趋。
梁夏海军有“攻-12”项目,纽兰海军也有类似的,即a-12项目,而且进度跟梁夏海军的“攻-12”项目差不多。
关键还有,纽兰海军的a-12项目跟“攻-12”项目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受到搭载平台的限制,纽兰海军使用的蒸汽弹射器的性能稍微差一些,舰载机的起飞重量更低,因此a-12的尺寸与重量都比“攻-12”小,在主要性能上有一些差距。
不过,最为重要的就是,a-12肯定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服役。
其实,该项目从启动到现在,已经延期了数次,而且很有可能会继续推迟。
正是如此,纽兰海军才另辟蹊径,用多用途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
在此之前,纽兰海军都是用航程更远的重型攻击机执行侦察任务,而多用途战斗机的航程都不会太远。
只是,多用途战斗机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有更强的自卫能力,不但能应付敌人的防空战斗机,也意味着在遭到拦截之后,不需要立即转向返航。
如果需要,甚至能强行突防。
比如f/a-18d,在海平面的最大飞行速度都超过了音速,高空速度达到了1.8马赫。虽然比f-14b这样的重型制空战斗机慢得多,但是能以更快的速度飞行,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战术选择。
不算航程,f/a-18d执行侦察任务的能力确实超过了a-6d.
要说的话,1500千米的作战半径其实也够了,毕竟a-6d在挂上4枚反舰导弹之后,作战半径也就只有这么远。
如果考虑到时间敏感性,也就是常说的时效性,再远也没有意义。
只是,f/a-18d根本就不是隐身飞机。如果是在中高空飞行,那么在很远之外就会被敌人的预警机与防空战舰发现,然后遭到战斗机拦截,或者是遭到防空导弹攻击,同样无法突破舰队防空网。
针对这个问题,除了要在战术上取巧之外,还要在技术上下功夫。
按照安排,这些f/a-18d在到达侦察海域之后,都降低到超低空,尽量把飞行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
这个高度,已经处于防空战舰的探测盲区。
即便是预警机,对超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也不会远到哪里去,通常在300千米左右,而且受到海面反射产生的干扰,识别与锁定距离都在200千米以内。如果天气太糟糕,还会进一步缩短。
不过,这不是关键所在。
每架f/a-18d挂了两具任务吊舱,其中的一具搭载的是光学侦察设备,另外一具是电子对抗吊舱。
该吊舱内,有一套完整的电子侦察与对抗设备。
关键还有,这套设备不但能探测到防空战舰搭载的对空搜索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对预警机也一样。
其实,这就是一部雷达告警设备。
依靠这套设备,侦察机能及时知道是否被敌人发现,并且在遭到攻击之前进行规避。
此外,还能够根据截获的无线电信号,对敌人的探测平台做出大致判断,比如是不是防空巡洋舰。
要说的话,被动探测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侦察手段。
其实,就是靠这种侦察吊舱,那架f/a-18d才及时的发现预警机,并且沿着预警机的探测边缘渗透了梁夏舰队的防空圈,在继续向西南方向飞行的时候,遇到了那艘“青州”级防空巡洋舰。
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
“青州”级是梁夏海军,乃至全球最先进的防空巡洋舰,跟纽兰海军的“提康”级旗鼓相当,准确说还要强大一些,主要是采用了全新的舰体,而不是像“提康”级那样,用驱逐舰的舰体凑合。
关键就是,“青州”级的数量并不多。
在大战爆发前,服役的也才20多艘,全都编在航母战斗群里面,负责为航母提供直接掩护。
也就是说,在那艘“青州”级附近肯定有一艘航母。
用防空巡洋舰引开敌人的侦察机?
显然是想多了。
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指挥官再是厉害,也没法未卜先知,也就是提前知道有侦察机在朝这边飞来。
再说,如果真知道,那就更不应该把防空巡洋舰支走了。
在舰队防空作战中,像“青州”级这类防空巡洋舰,拥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不止是配备了先进的雷达,以及强大的防空导弹,还跟完善的指挥系统有关,也只有防空巡洋舰能够有效的指挥舰队防空作战。
其实,在防空巡洋舰大型化之后,航母就不再指挥防空作战。
正是如此,在收到报告之后,斯塔克没有耽搁,立即就下达命令,取消第二轮侦察,准确说是让第二批侦察机暂时留下,首先让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以及护航战斗机做好起飞准备。
因为在拟定计划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斯塔克做的调整,并没打乱航空部门的作战安排。
需要做的,也就只是把执行侦察任务的f/a-18d拖到飞行甲板的后面,然后让停在待命区与机库里的a-6d与f-14b加油装弹,并且按最高出击强度的顺序,在飞行甲板上面排好队伍。
这套作业,至少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
主要就是,a-6d与f-14b是重型舰载机,加油与装弹需要大量时间,而“尼兹”级上总共才6座综合补给站。
要说的话,这也是“尼兹”级的头号缺陷。
因为基础设计是来自“纽兰”级,而且纽兰海军缺乏使用航母的经验,所以在“尼兹”级上,只配备了6座综合补给站,一次只能够为6架舰载机服务,而且位于降落区的两座还受到限制。
等到“尼兹”级开工建造后,纽兰海军才发现这个问题。
准确的说,其实是获得了梁夏海军“薛远征”级超级航母的一些情报,得知该航母的综合补给站由“陈炳勋”级的6座,增加到9座,而且从第二批次开始,在右舷的舰岛前后各增添了一个露天维护区,在必要的时候也能够用来为舰载机进行补给作业,从而让补给战达到11个。
正是如此,“尼兹”级的第二批增加了2个综合补给站,而且在舰岛前方开辟了露天维护区。
只是,现在看来多花点时间,并不是坏事。
总共出动了24架f/a-18d执行侦察任务,附近的侦察机在收到友机呼叫之后,都会立即赶过去。
不出所料,很快就会有新的消息。
果不其然,只过了不到10分钟,通信参谋送来最新的报告,又有3架f/a-18d发现了梁夏战舰。
关键还有,其中1架还遭到了战斗机拦截,在报告的时候被敌机击落。
毫无疑问,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就在那。
此外,根据这些f/a-18d提供的报告,已经能够大致确定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方位,准确的说是活动范围。
大致方向没有明显变化,距离在1100到1300千米之间。
不过,或许还要远一些。
道理也很简单,这几架f/a-18d都没突破梁夏舰队的防空网,在外围遭到拦截,没能发现舰队里面的航母。
在通常情况下,航母肯定更靠后,不过也不会离得太远。
实际的距离不会超过1500千米。
只是,这也够远了。
当地时间13日的1点30分,在第五架f/a-18d发回报告后,斯塔克没再犹豫,下达了攻击命令。
虽然还没找到航母,但是斯塔克非常清楚,这或许是唯一的机会。
关键就是,在暴露行踪之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肯定会转向规避,甚至有可能在转向后全速逃逸。
不要忘了,按照cia提供的情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还在2000多千米之外呢。
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全速向西航行,也要在13日天亮后,才能出动舰载机对离得近的第52特混舰队发起攻击。
如此一来,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就没有理由提前跟第51特混舰队交战。
此外,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首要任务,其实是派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而轰炸机携带的重型反舰导弹有数百千米的射程,因此就算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向西撤退,也能够完成这个关键任务。
拉开距离,还能够保证自身安全。
显然,只需要几个小时,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就能够逃出第51特混舰队的攻击范围。
要说的话,根本等不到几个小时之后,因为那些f/a-18d在发现了梁夏舰队的同时,也暴露了第51特混舰队,至少让梁夏舰队的指挥官知道,在1500千米的范围内有1支纽兰海军的特混舰队。
不出所料,梁夏空军的轰炸机很快就会杀过来。
不管怎样,再也不能耽搁了。
可惜的是,还要等大约半个小时。
不为别的,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还没有做好起飞准备。
如果提前出动,必然会降低航空作业效率,也就无法达到最大的出动规模。
按照斯塔克的安排,在首轮攻击当中,3艘航母要把搭载的a-6d全都派出去,而且各自安排8架f-14b执行护航任务,分3支机群,从梁夏舰队东北、东面与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
此外,还要在此后各出动4架f-14b增强舰队防空。
也就是说,每艘航母要出动36架舰载机。
虽然在理论上,“尼兹”级在1个攻击波次中,最多能够出动42架舰载机,但是其中包括24架f/a-18或者是a-7。如果全是重型舰载机,因为占用的甲板面积更大,所以实际出动量肯定要少得多。
36架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
此外,还要考虑蒸汽弹射器。
连续弹射满载起飞的重型舰载机,而且一直保持最快的弹射频率,就算“尼兹”级也吃不消。要不了多久,就会因为损耗的蒸汽太多,导致锅炉的压力降低,使得蒸汽弹射器无法达到最大功率。
这样一来,必须得充分利用飞行甲板,也就得严格按照计划行动。
结果就是,一直等到凌晨2点过,“尼兹”号才把第一架挂着4枚agm-84的a-6d弹射出去。
15分钟之后,也就是2点1刻过,最后1架f-14b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