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时代变了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epxs.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三国之谋伐
西域的盛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气候变幻无常。
有的时候明明是大热天,转眼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乌云盖顶,然后倾盆暴雨开始骤然下落,雨中还夹杂着豆大的冰雹。
有的时候明明早上还是六月飞雪,要穿棉袄御寒,到中午就阳光炽烈,热得能晒出两斤油来。
而这样的怪异气候在吐鲁番盆地尤为明显,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
远方的天山山脉,山头是一片雪白色,积雪将高山染成了白头翁,山头浓雾翻滚,宛如人间仙境。
山脚下的地面温度却奇高,阳光炙热,打个鸡蛋放上去,很快就能熟透。
那湖面上碧波荡漾,摸进去冰寒刺骨,旁边岸上的鹅卵石块却被骄阳烤得滚烫,清风吹拂着茫茫草原,牧民驱赶着牛羊,棉花田里全是忙碌的身影。
高达四五千米的海拔差异造就了吐鲁番盆地这一奇特景象。
但同样也跟行军打来很大困难。
贵霜帝国大部分领土就是后世的印度,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于高海拔地区巨大的温度变化很难适应。
白天热死人,晚上冻死人。
若非身毒本身就是棉花产地,说不准光这可怕气候就能把他们劝退。
不过西域人不相信光靠气候就能劝走侵略者,他们是这片广袤土地上最弱小的存在,即便是被大汉赶跑的匈奴人,也强过他们百倍,千倍。
所以他们只能依附于强者,大汉人来了,他们就依附大汉。匈奴人来了,他们就依附匈奴,甚至历史上他们也曾依附过贵霜。
八月初,穿着宽大麻布素袍的大汉军队就翻越了犁山,一路往北,直奔高昌国。
就跟后世阿拉伯人喜欢穿白袍一样。
这么穿并不是为了御寒,而是防止紫外线晒伤皮肤。
在高纬度地区怕的并不是随时出没的草原狼群,也不是忽冷忽热的恶劣天气,而是太阳的直晒。
有的时候天气似乎并不炎热,可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皮肤会焦黑龟裂开来。
到了傍晚时分,关羽大军已经快到月光湖,离高昌不足百里。
这月光湖,便是后世吐鲁番东南方的艾丁湖。
虽然艾丁湖是咸水湖,但它的形成是丰沛的地下水资源涌现而出。因此高昌一带多有地下河流,繁衍了大片土地绿色植被。
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是逐水草而居,虽然是南下打仗,但牛羊也必须带着,充当移动的行军粮。
所以此时此刻,位于高昌周边一带的大量匈奴人和鲜卑人正在沃野放牧。
关羽军斥候早就知道了这个情况,所以在没有到艾丁湖之前,他就命令大军停下脚步,原地安营扎寨,在沙漠戈壁的风沙当中休息一晚。
这是因为过了艾丁湖之后,就是一片戈壁,没有了水草,匈奴人和鲜卑人自然不会过来,自然也不会发现他们的存在。
到了第二日,重新整顿之后,关羽便命令大军再次出发,成群结队的马匹蜂拥成列,向着北方汹涌而去。
旷野之上到处都是匈奴人和鲜卑人的牧民,他们霸占了水草最好的地方。
牛羊群所过之处,宛如割草机一般寸草不生,除了还没干,等第二天才会来捡的牛粪以外,就什么都不会留下。
这些人不仅是牧民,还是战士,同时也是北方草原民族最好的斥候兵。
关羽虽然已经靠近到了艾丁湖一带,但实际距离还是有二三十里,离高昌城也有七八十里的距离,但当他们还没到艾丁湖附近,就已经被发觉。
苍茫的大漠虽然也有群山戈壁,可高昌一带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区,视野辽阔到甚至能隔着数十公里看到远方若隐若现的雪山。
所以像这样的军事行动很难隐藏。
不过关羽也没有打算隐藏,他就是奔着高昌和交河城一带的匈奴人鲜卑人去的。
广袤的平原上,烈阳高照。
经过半年时间,远征西域的大汉士兵也已经适应起了这里的气候。
他们很多人上火、皮肤开裂、黝黑、脱水,但好在有当地鄯善国鼎立支持,配合大量随军携带的柑橘、药物治疗,并没有影响战斗力。
总计八万大军,张飞那边带了两万骑兵和两万步卒为前部。
关羽的后部总数是也是四万人,但其中一大半是骑兵,他分了一万五千步兵以及五千骑兵给管亥处理匈奴鲜卑的援军,自己则只带了两万骑兵过来。
滚滚奔腾的马蹄即便是隔着数公里,也能感觉得到地面轻微地动。
在艾丁湖畔附近放牧的匈奴牧民很快察觉到了不对劲,对于常年生存在草原来说,马蹄声音非常敏感,立即纷纷贴地去听。
“是汉人军队!”
“快,快回去报告给单于。”
“又是那些羌人崽子!”
“先回去吧。”
附近上百名牧民不仅已经能感觉到越来越近的马蹄声,还看到了数公里之外,隐隐出现的骑兵身影。
有经验的老牧民一眼就认出,来的骑兵多是西凉羌兵。
在西域能纠集那么多骑兵的,除了匈奴人和鲜卑人以外,也就只有凉州的羌人了。
而且以往东汉一朝远征西域,并不是从内地派兵过来,基本都是从凉州征召羌人去西域作战,还有归附的南匈奴、鲜卑、乌桓等部落。
像汉安帝永初元年,骑都尉王弘征调金城、陇西、汉阳数万羌人骑兵征讨西域。
汉安帝元初元年,汉朝再次征召羌人讨伐西域。
北匈奴人与汉朝作战的时候,对手也往往不是汉人军队,而是汉人将领率领的羌兵、南匈奴兵以及乌桓兵。
所以北匈奴人其实更清楚他们面对的对手是谁,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老对手西凉羌人来了。
不过让匈奴人觉得诧异的是,羌人已经跟大汉多年战争,早就已经势不两立。
包括百年羌乱的起因,也多是羌人被大汉奴役压迫而造成的反抗。
为什么这次大汉兵出西域,羌人还会愿意跟随相助呢?
匈奴人不知道的是。
大汉确实是个带恶人,羌人、南匈奴、乌桓基本都是他们压迫的对象。
每次边境出乱子,大汉自己不派兵,就让归附的少数民族去。
而且征调他们去就算了,还不给钱给粮食,让他们自己带武器粮草,如果不去的话,负责征调的将领就会屠戮整个部落。
比如永初元年骑都尉王弘那一次,由于羌人被征调后纷纷逃跑,王弘就选择高压政策,残酷杀戮,有人逃跑,就屠杀部落,造成了汉羌矛盾再一次锐化。
还有后来汉顺帝时期的并州与幽州刺史来机、刘秉,二人为酷吏,横征暴敛,对羌人继续肆无忌惮的压榨,据说当时的羌人对二人稍有不如意,则立即破家灭族,整個族都要被屠戮。
乌桓和南匈奴更不用多说,在打鲜卑这事上就多次被汉朝征调,然后征调完了还不给工资,打个白条,让乌桓人和南匈奴人怨声载道,引发了汉末一系列的叛乱。
大汉朝廷的各种操作属于是资本家看了会流泪,美利坚民主看了会沉默。
虽然有一说一,自己国家当带恶人总归要向着自己国家一点,但在这一点上,确实是大汉不做人。因为这些操作,直接是官逼民反。
东汉百年羌乱,以及东汉末年无数次乌桓叛乱,就跟大汉朝廷的这些骚操作有很大关系。
陈暮曾经细细研究过为什么周边少数民族会多次叛乱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双方根本矛盾并非完全是大汉让他们服兵役打白工。
而是因为混乱的管理制度和大汉朝廷的不作为导致。
实际上西汉时期,对于归附的这些少数民族就很少发生叛乱。
可到了东汉之后,各种叛乱不绝,如百年羌乱,乌桓叛乱,南方蛮夷叛乱等等。
而发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东汉朝廷没有改变政策。
西汉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跟后世我国比较类似,民族区域自治。
王莽时期为加强边疆统治,强行在西凉、幽州、荆州、交州、益州、扬州等地实行郡县制,把当地土著当作汉民对待。
郡县的上层管理者都是汉人,这些人有不少贪污腐败,残酷压迫当地土著。
再加上郡县制的推行导致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传统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俗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二者矛盾一下子激化开,迅速导致了汉人与少数民族对立的局面出现。
这种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就是西凉羌人部落。
本来双方就已经出现了矛盾,却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等到后来西域发生叛乱,朝廷征调羌人让他们打白工去平定西域叛乱的时候,羌人自然不愿意服从,纷纷逃跑。
然后当地官员又采取高压政策,收取高额税收,残酷压迫,甚至屠杀部落和村庄,导致矛盾更加尖锐。
最终在兵役苛政和以及巨额重税的双重压迫下,闹出了百年羌乱,给予了东汉财政巨大的打击。
所以在陈暮分析出这才是羌汉矛盾的根本原因之后,他迅速调整了政策。
一是对羌人、乌桓人以及匈奴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既多民族大国家的政策,强调多元一体化。
三是像唐朝那样,开放迎接少数民族的优秀将领,以羌治羌,以乌桓治乌桓,以匈奴治匈奴。
但对于少数民族上层首领阶级,要采取平等对待原则,把他们当做汉人的官员即可,不仅没有歧视,还可以正常升迁或者降职。
一系列民族政策是把边境的少数民族部落当人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民族大团结,防止边境出乱子。
这些政策出台之后,迅速平定了边境的叛乱,再加上韩遂马腾等人归附,说动了西凉各地的羌王愿意降汉。
几年下来,西凉等地逐渐安定,红薯土豆高粱等作物传到雍凉地区,羌人逐渐得意解决温饱问题。
而此时朝廷需要对西域用兵,已经成为大汉官员的羌人部落首领们自然也愿意投桃报李。
一时间,大量精锐的西凉羌人骑兵被征调到了西征队伍里,成为了主力骑兵。
关羽率领着这支骑兵队伍,一路奔袭,直达艾丁湖南畔。
匈奴人迅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回去禀报。
得知汉人来犯,匈奴单于呼衍王立即派人去通知西部鲜卑几个首领。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西部鲜卑的首领叫做莫护跋,他的孙子慕容皝建立了前燕,就是那位姑苏慕容复心心念念的大燕国。
此时的时间段莫护跋估计才刚出生没几年。
因为在公元237年到238年间,他曾经跟随毌丘俭和司马懿两次征讨过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汗马功劳,而他的次子慕容廆269年才出生。
所以综合来说,可以断定现在的莫护跋应该是个婴儿,甚至可能还没出生。
当初西部鲜卑被汉朝打跑之后,莫护跋的父亲不愿意归附汉朝,于是远遁西域,如今部落尚有十多万人,骑兵数万之众。
匈奴单于呼衍王派去的人很快通知了莫护跋的父亲以及另外几个鲜卑小部落首领大人。
很快在关羽大军还未抵达高昌的时候,匈奴人和鲜卑人就已经进行了军事动员,双方联合在一起,总兵力超过了十万,而且多是骑兵。
只不过二族的骑兵没有马镫和马蹄铁,也没有像汉朝财大气粗那样带了数千套战甲出来,战斗力不在一个层次。
毕竟即便是知道马镫和马蹄铁,匈奴人和鲜卑人缺少钢铁,自然也打造不了这些东西。
午后的大地上,狂风吹拂着山岗,远方的天空忽然变暗了。
仿佛无数朵黑云向着南方涌来。
关羽骑在马背上,将用于遮蔽阳光的墨镜摘下,然后取出望远镜观望。
就看到数十公里外,无数密密麻麻的黑点奔腾,卷起黄沙漫天。
曾经来过西域的一位名叫滇昌的羌人首领手搭凉棚,对关羽说道:“大将军,像是要变天了。”
“嗯。”
关羽点点头,他看到地面黄沙漫天,天空乌云飘散,显然是不仅匈奴人和鲜卑人已经在往南进攻,同时也有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发生骤降暴雨。
他的目光扭头看向另外一人。
那人叫赵仲,乃是冀州平原人士,原本是个铁匠,后来青州钢铁制造厂招募匠人,进入了钢铁厂,辗转去了火器局。
燧发枪的发明就是他,此次赵仲担任火枪军校尉,负责的是火器射击指挥工作。
火枪队已经训练了一年之久,也曾经用于剿匪实战,斩获颇丰。
但真正上到这种级别的战场,还是第一次,而且关羽虽然在来的路上见识过火器的威力,但之前在某次下雨过程当中,火器因雨水而哑火了不少。
所以相比于技术还不成型的枪械,关羽更信任手中的刀。
赵仲认真说道:“大将军放心,上次因雨水问题之后,我就在关中的时候令人打造了数千个木盒,把木盒装在药池上,不仅能阻挡雨水,还能防止发射时火药溅射伤到人。”
这是18世纪英国人发明的办法,非常简单粗暴,可以有效解决燧发枪进水问题。
“这样吗?”
关羽听不懂他说的设计思路,只是说道:“这火器是四弟强让我带上的,我本不信任,但既然是四弟说的,那就姑且信之。小子,若是此战你的火枪队出了问题,你知道什么下场。”
赵仲肃然道:“若出差池,愿受军法处置。”
“那就好。”
关羽点点头,目光再次看向远方的大地。
匈奴人和鲜卑人来的比他想象得要快,这里是高昌城外约十余里的地方。
本来是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但毕竟是茫茫平原戈壁,想要隐藏军事行动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也只能迎战。
“准备作战!”
他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身后各级羌人将领立即把命令传达下去。
有了大汉朝廷的装备和财力支持,这支羌人骑兵被武装到了牙齿。
很快。
大地震动越来越近。
远方十多万骑兵如乌云一样汹涌而来。
“杀!”
随着双方距离不足两公里,为了保持冲锋的势头,关羽下达了进攻指令。
一瞬间,嘶吼与呐喊传遍了全军,羌人骑兵开始反冲锋。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丝顾虑。
两边都不给对方任何前戏准备,骑兵要的就是这股冲锋的势头,如果先停下来再打半天嘴炮,气势就会削弱。
所以骑兵之间的遭遇战,往往都是见面就直接开干,利用马匹的冲力先干掉对方,而不是先聊会天。
片刻后,双方如海洋一样碰撞在了一起,顷刻间人仰马翻,尘沙遍起。
从人数上来说,大汉骑兵处于绝对劣势。
两万对十多万,这是在送死。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两万骑兵根本没有输,宛如洪水一样冲垮了匈奴人和鲜卑人的阵型,很快厮杀在了一起。
汉人强大之处就在于善假于物。
李陵在浚稽山之战五千士兵对战十万匈奴人,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就在于善用弓箭。
而大汉征召来的骑兵虽多是羌人,但经过训练,且装备优良,战斗力不俗。
因此与十多万匈奴人和鲜卑人呈现出了缠斗的趋势。
此时关羽的位置比较靠后,他的周围由自己一千亲卫队以及排列成一字长蛇阵的五千火器军组成。
这些人也都骑着马匹。
远方外围匈奴人和鲜卑人注意到了这里,知道可能是汉人将领,于是悍然发动了袭击。
“准备射击!”
赵仲见到敌人上万骑兵组织向着这边冲来,发出了高昂怒吼。
顷刻间早就已经准备妥当的火枪兵纷纷举起了手中的枪械,通过机瞄,对准了来袭的敌人。
“射!”
等到敌人到了三百米开外,赵仲悍然下达了进攻指令。
他们的枪械可是滑膛燧发枪。
精准射程是一百八十米,而有效射程超过了五百米。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民兵莫西·墨菲就是用滑膛燧发枪在500米外击毙了一名英国将军西蒙·弗雷泽。
一声令下,所有严格训练的火枪兵纷纷扣动扳机,一时间震天枪声顿时四起。
关羽骑马站在一个小山坡上。
在他的注视下,下方排列成一字迎敌的火枪兵,开枪迎敌,枪管白烟弥漫,周围大雾缭绕。
在大雾当中,射击完的火枪兵也不去管敌人的死活,迅速开始装填工作。
然而在二百多米开外,匈奴人和鲜卑人骑兵如遭重创,纷纷落马,还未靠近敌人,前方的士兵绊倒了后方的士兵,使得攻势顿时一滞。
“哦?”
关羽观望着战果,颇为惊讶。
一旁的赵仲神情不变,沉声说道:“大将军,丞相当年视察火器局的时候曾经说过,时代要变了。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嗯。”
关羽沉吟许久,看了眼赵仲手中的那杆枪,再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一时间眼神复杂,不知道该说什么。
,三国之谋伐
西域的盛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气候变幻无常。
有的时候明明是大热天,转眼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乌云盖顶,然后倾盆暴雨开始骤然下落,雨中还夹杂着豆大的冰雹。
有的时候明明早上还是六月飞雪,要穿棉袄御寒,到中午就阳光炽烈,热得能晒出两斤油来。
而这样的怪异气候在吐鲁番盆地尤为明显,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
远方的天山山脉,山头是一片雪白色,积雪将高山染成了白头翁,山头浓雾翻滚,宛如人间仙境。
山脚下的地面温度却奇高,阳光炙热,打个鸡蛋放上去,很快就能熟透。
那湖面上碧波荡漾,摸进去冰寒刺骨,旁边岸上的鹅卵石块却被骄阳烤得滚烫,清风吹拂着茫茫草原,牧民驱赶着牛羊,棉花田里全是忙碌的身影。
高达四五千米的海拔差异造就了吐鲁番盆地这一奇特景象。
但同样也跟行军打来很大困难。
贵霜帝国大部分领土就是后世的印度,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于高海拔地区巨大的温度变化很难适应。
白天热死人,晚上冻死人。
若非身毒本身就是棉花产地,说不准光这可怕气候就能把他们劝退。
不过西域人不相信光靠气候就能劝走侵略者,他们是这片广袤土地上最弱小的存在,即便是被大汉赶跑的匈奴人,也强过他们百倍,千倍。
所以他们只能依附于强者,大汉人来了,他们就依附大汉。匈奴人来了,他们就依附匈奴,甚至历史上他们也曾依附过贵霜。
八月初,穿着宽大麻布素袍的大汉军队就翻越了犁山,一路往北,直奔高昌国。
就跟后世阿拉伯人喜欢穿白袍一样。
这么穿并不是为了御寒,而是防止紫外线晒伤皮肤。
在高纬度地区怕的并不是随时出没的草原狼群,也不是忽冷忽热的恶劣天气,而是太阳的直晒。
有的时候天气似乎并不炎热,可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皮肤会焦黑龟裂开来。
到了傍晚时分,关羽大军已经快到月光湖,离高昌不足百里。
这月光湖,便是后世吐鲁番东南方的艾丁湖。
虽然艾丁湖是咸水湖,但它的形成是丰沛的地下水资源涌现而出。因此高昌一带多有地下河流,繁衍了大片土地绿色植被。
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是逐水草而居,虽然是南下打仗,但牛羊也必须带着,充当移动的行军粮。
所以此时此刻,位于高昌周边一带的大量匈奴人和鲜卑人正在沃野放牧。
关羽军斥候早就知道了这个情况,所以在没有到艾丁湖之前,他就命令大军停下脚步,原地安营扎寨,在沙漠戈壁的风沙当中休息一晚。
这是因为过了艾丁湖之后,就是一片戈壁,没有了水草,匈奴人和鲜卑人自然不会过来,自然也不会发现他们的存在。
到了第二日,重新整顿之后,关羽便命令大军再次出发,成群结队的马匹蜂拥成列,向着北方汹涌而去。
旷野之上到处都是匈奴人和鲜卑人的牧民,他们霸占了水草最好的地方。
牛羊群所过之处,宛如割草机一般寸草不生,除了还没干,等第二天才会来捡的牛粪以外,就什么都不会留下。
这些人不仅是牧民,还是战士,同时也是北方草原民族最好的斥候兵。
关羽虽然已经靠近到了艾丁湖一带,但实际距离还是有二三十里,离高昌城也有七八十里的距离,但当他们还没到艾丁湖附近,就已经被发觉。
苍茫的大漠虽然也有群山戈壁,可高昌一带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区,视野辽阔到甚至能隔着数十公里看到远方若隐若现的雪山。
所以像这样的军事行动很难隐藏。
不过关羽也没有打算隐藏,他就是奔着高昌和交河城一带的匈奴人鲜卑人去的。
广袤的平原上,烈阳高照。
经过半年时间,远征西域的大汉士兵也已经适应起了这里的气候。
他们很多人上火、皮肤开裂、黝黑、脱水,但好在有当地鄯善国鼎立支持,配合大量随军携带的柑橘、药物治疗,并没有影响战斗力。
总计八万大军,张飞那边带了两万骑兵和两万步卒为前部。
关羽的后部总数是也是四万人,但其中一大半是骑兵,他分了一万五千步兵以及五千骑兵给管亥处理匈奴鲜卑的援军,自己则只带了两万骑兵过来。
滚滚奔腾的马蹄即便是隔着数公里,也能感觉得到地面轻微地动。
在艾丁湖畔附近放牧的匈奴牧民很快察觉到了不对劲,对于常年生存在草原来说,马蹄声音非常敏感,立即纷纷贴地去听。
“是汉人军队!”
“快,快回去报告给单于。”
“又是那些羌人崽子!”
“先回去吧。”
附近上百名牧民不仅已经能感觉到越来越近的马蹄声,还看到了数公里之外,隐隐出现的骑兵身影。
有经验的老牧民一眼就认出,来的骑兵多是西凉羌兵。
在西域能纠集那么多骑兵的,除了匈奴人和鲜卑人以外,也就只有凉州的羌人了。
而且以往东汉一朝远征西域,并不是从内地派兵过来,基本都是从凉州征召羌人去西域作战,还有归附的南匈奴、鲜卑、乌桓等部落。
像汉安帝永初元年,骑都尉王弘征调金城、陇西、汉阳数万羌人骑兵征讨西域。
汉安帝元初元年,汉朝再次征召羌人讨伐西域。
北匈奴人与汉朝作战的时候,对手也往往不是汉人军队,而是汉人将领率领的羌兵、南匈奴兵以及乌桓兵。
所以北匈奴人其实更清楚他们面对的对手是谁,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老对手西凉羌人来了。
不过让匈奴人觉得诧异的是,羌人已经跟大汉多年战争,早就已经势不两立。
包括百年羌乱的起因,也多是羌人被大汉奴役压迫而造成的反抗。
为什么这次大汉兵出西域,羌人还会愿意跟随相助呢?
匈奴人不知道的是。
大汉确实是个带恶人,羌人、南匈奴、乌桓基本都是他们压迫的对象。
每次边境出乱子,大汉自己不派兵,就让归附的少数民族去。
而且征调他们去就算了,还不给钱给粮食,让他们自己带武器粮草,如果不去的话,负责征调的将领就会屠戮整个部落。
比如永初元年骑都尉王弘那一次,由于羌人被征调后纷纷逃跑,王弘就选择高压政策,残酷杀戮,有人逃跑,就屠杀部落,造成了汉羌矛盾再一次锐化。
还有后来汉顺帝时期的并州与幽州刺史来机、刘秉,二人为酷吏,横征暴敛,对羌人继续肆无忌惮的压榨,据说当时的羌人对二人稍有不如意,则立即破家灭族,整個族都要被屠戮。
乌桓和南匈奴更不用多说,在打鲜卑这事上就多次被汉朝征调,然后征调完了还不给工资,打个白条,让乌桓人和南匈奴人怨声载道,引发了汉末一系列的叛乱。
大汉朝廷的各种操作属于是资本家看了会流泪,美利坚民主看了会沉默。
虽然有一说一,自己国家当带恶人总归要向着自己国家一点,但在这一点上,确实是大汉不做人。因为这些操作,直接是官逼民反。
东汉百年羌乱,以及东汉末年无数次乌桓叛乱,就跟大汉朝廷的这些骚操作有很大关系。
陈暮曾经细细研究过为什么周边少数民族会多次叛乱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双方根本矛盾并非完全是大汉让他们服兵役打白工。
而是因为混乱的管理制度和大汉朝廷的不作为导致。
实际上西汉时期,对于归附的这些少数民族就很少发生叛乱。
可到了东汉之后,各种叛乱不绝,如百年羌乱,乌桓叛乱,南方蛮夷叛乱等等。
而发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东汉朝廷没有改变政策。
西汉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跟后世我国比较类似,民族区域自治。
王莽时期为加强边疆统治,强行在西凉、幽州、荆州、交州、益州、扬州等地实行郡县制,把当地土著当作汉民对待。
郡县的上层管理者都是汉人,这些人有不少贪污腐败,残酷压迫当地土著。
再加上郡县制的推行导致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传统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俗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二者矛盾一下子激化开,迅速导致了汉人与少数民族对立的局面出现。
这种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就是西凉羌人部落。
本来双方就已经出现了矛盾,却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等到后来西域发生叛乱,朝廷征调羌人让他们打白工去平定西域叛乱的时候,羌人自然不愿意服从,纷纷逃跑。
然后当地官员又采取高压政策,收取高额税收,残酷压迫,甚至屠杀部落和村庄,导致矛盾更加尖锐。
最终在兵役苛政和以及巨额重税的双重压迫下,闹出了百年羌乱,给予了东汉财政巨大的打击。
所以在陈暮分析出这才是羌汉矛盾的根本原因之后,他迅速调整了政策。
一是对羌人、乌桓人以及匈奴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既多民族大国家的政策,强调多元一体化。
三是像唐朝那样,开放迎接少数民族的优秀将领,以羌治羌,以乌桓治乌桓,以匈奴治匈奴。
但对于少数民族上层首领阶级,要采取平等对待原则,把他们当做汉人的官员即可,不仅没有歧视,还可以正常升迁或者降职。
一系列民族政策是把边境的少数民族部落当人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民族大团结,防止边境出乱子。
这些政策出台之后,迅速平定了边境的叛乱,再加上韩遂马腾等人归附,说动了西凉各地的羌王愿意降汉。
几年下来,西凉等地逐渐安定,红薯土豆高粱等作物传到雍凉地区,羌人逐渐得意解决温饱问题。
而此时朝廷需要对西域用兵,已经成为大汉官员的羌人部落首领们自然也愿意投桃报李。
一时间,大量精锐的西凉羌人骑兵被征调到了西征队伍里,成为了主力骑兵。
关羽率领着这支骑兵队伍,一路奔袭,直达艾丁湖南畔。
匈奴人迅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回去禀报。
得知汉人来犯,匈奴单于呼衍王立即派人去通知西部鲜卑几个首领。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西部鲜卑的首领叫做莫护跋,他的孙子慕容皝建立了前燕,就是那位姑苏慕容复心心念念的大燕国。
此时的时间段莫护跋估计才刚出生没几年。
因为在公元237年到238年间,他曾经跟随毌丘俭和司马懿两次征讨过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汗马功劳,而他的次子慕容廆269年才出生。
所以综合来说,可以断定现在的莫护跋应该是个婴儿,甚至可能还没出生。
当初西部鲜卑被汉朝打跑之后,莫护跋的父亲不愿意归附汉朝,于是远遁西域,如今部落尚有十多万人,骑兵数万之众。
匈奴单于呼衍王派去的人很快通知了莫护跋的父亲以及另外几个鲜卑小部落首领大人。
很快在关羽大军还未抵达高昌的时候,匈奴人和鲜卑人就已经进行了军事动员,双方联合在一起,总兵力超过了十万,而且多是骑兵。
只不过二族的骑兵没有马镫和马蹄铁,也没有像汉朝财大气粗那样带了数千套战甲出来,战斗力不在一个层次。
毕竟即便是知道马镫和马蹄铁,匈奴人和鲜卑人缺少钢铁,自然也打造不了这些东西。
午后的大地上,狂风吹拂着山岗,远方的天空忽然变暗了。
仿佛无数朵黑云向着南方涌来。
关羽骑在马背上,将用于遮蔽阳光的墨镜摘下,然后取出望远镜观望。
就看到数十公里外,无数密密麻麻的黑点奔腾,卷起黄沙漫天。
曾经来过西域的一位名叫滇昌的羌人首领手搭凉棚,对关羽说道:“大将军,像是要变天了。”
“嗯。”
关羽点点头,他看到地面黄沙漫天,天空乌云飘散,显然是不仅匈奴人和鲜卑人已经在往南进攻,同时也有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发生骤降暴雨。
他的目光扭头看向另外一人。
那人叫赵仲,乃是冀州平原人士,原本是个铁匠,后来青州钢铁制造厂招募匠人,进入了钢铁厂,辗转去了火器局。
燧发枪的发明就是他,此次赵仲担任火枪军校尉,负责的是火器射击指挥工作。
火枪队已经训练了一年之久,也曾经用于剿匪实战,斩获颇丰。
但真正上到这种级别的战场,还是第一次,而且关羽虽然在来的路上见识过火器的威力,但之前在某次下雨过程当中,火器因雨水而哑火了不少。
所以相比于技术还不成型的枪械,关羽更信任手中的刀。
赵仲认真说道:“大将军放心,上次因雨水问题之后,我就在关中的时候令人打造了数千个木盒,把木盒装在药池上,不仅能阻挡雨水,还能防止发射时火药溅射伤到人。”
这是18世纪英国人发明的办法,非常简单粗暴,可以有效解决燧发枪进水问题。
“这样吗?”
关羽听不懂他说的设计思路,只是说道:“这火器是四弟强让我带上的,我本不信任,但既然是四弟说的,那就姑且信之。小子,若是此战你的火枪队出了问题,你知道什么下场。”
赵仲肃然道:“若出差池,愿受军法处置。”
“那就好。”
关羽点点头,目光再次看向远方的大地。
匈奴人和鲜卑人来的比他想象得要快,这里是高昌城外约十余里的地方。
本来是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但毕竟是茫茫平原戈壁,想要隐藏军事行动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也只能迎战。
“准备作战!”
他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身后各级羌人将领立即把命令传达下去。
有了大汉朝廷的装备和财力支持,这支羌人骑兵被武装到了牙齿。
很快。
大地震动越来越近。
远方十多万骑兵如乌云一样汹涌而来。
“杀!”
随着双方距离不足两公里,为了保持冲锋的势头,关羽下达了进攻指令。
一瞬间,嘶吼与呐喊传遍了全军,羌人骑兵开始反冲锋。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丝顾虑。
两边都不给对方任何前戏准备,骑兵要的就是这股冲锋的势头,如果先停下来再打半天嘴炮,气势就会削弱。
所以骑兵之间的遭遇战,往往都是见面就直接开干,利用马匹的冲力先干掉对方,而不是先聊会天。
片刻后,双方如海洋一样碰撞在了一起,顷刻间人仰马翻,尘沙遍起。
从人数上来说,大汉骑兵处于绝对劣势。
两万对十多万,这是在送死。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两万骑兵根本没有输,宛如洪水一样冲垮了匈奴人和鲜卑人的阵型,很快厮杀在了一起。
汉人强大之处就在于善假于物。
李陵在浚稽山之战五千士兵对战十万匈奴人,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就在于善用弓箭。
而大汉征召来的骑兵虽多是羌人,但经过训练,且装备优良,战斗力不俗。
因此与十多万匈奴人和鲜卑人呈现出了缠斗的趋势。
此时关羽的位置比较靠后,他的周围由自己一千亲卫队以及排列成一字长蛇阵的五千火器军组成。
这些人也都骑着马匹。
远方外围匈奴人和鲜卑人注意到了这里,知道可能是汉人将领,于是悍然发动了袭击。
“准备射击!”
赵仲见到敌人上万骑兵组织向着这边冲来,发出了高昂怒吼。
顷刻间早就已经准备妥当的火枪兵纷纷举起了手中的枪械,通过机瞄,对准了来袭的敌人。
“射!”
等到敌人到了三百米开外,赵仲悍然下达了进攻指令。
他们的枪械可是滑膛燧发枪。
精准射程是一百八十米,而有效射程超过了五百米。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民兵莫西·墨菲就是用滑膛燧发枪在500米外击毙了一名英国将军西蒙·弗雷泽。
一声令下,所有严格训练的火枪兵纷纷扣动扳机,一时间震天枪声顿时四起。
关羽骑马站在一个小山坡上。
在他的注视下,下方排列成一字迎敌的火枪兵,开枪迎敌,枪管白烟弥漫,周围大雾缭绕。
在大雾当中,射击完的火枪兵也不去管敌人的死活,迅速开始装填工作。
然而在二百多米开外,匈奴人和鲜卑人骑兵如遭重创,纷纷落马,还未靠近敌人,前方的士兵绊倒了后方的士兵,使得攻势顿时一滞。
“哦?”
关羽观望着战果,颇为惊讶。
一旁的赵仲神情不变,沉声说道:“大将军,丞相当年视察火器局的时候曾经说过,时代要变了。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嗯。”
关羽沉吟许久,看了眼赵仲手中的那杆枪,再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一时间眼神复杂,不知道该说什么。